陈寿在《三国志》里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是非常高的评价。而清代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说:“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这又是非常负面的评价。但就是这样多种交杂的声音,恰恰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立体多面、有血有肉的曹操,让我们对他不致于过誉或过贬。
曹操的事迹与为人,众说纷纭。而他的长眠之处,许多年间也衍生出很多传说。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七十二疑冢”说。事实上,曹操墓穴的位置与规格在历史上并不是秘密,甚至说是有明确记载。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前下了一封《遗令》,其中要求临终前要穿着平时的衣服入葬,不要金玉珠宝陪葬。从中看出,曹操对自己入葬的要求是“薄葬”,既不封土也不种树,更不需金银珠宝。这种“不封不树”的薄葬做法,也一改往日帝王厚葬之习气,对于魏晋帝王丧葬规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据《三国志》载,曹操去世后,于当年二月丁卯日葬于邺城郊外的高陵。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十九年经过邺城时亲自为曹操墓写了篇《祭魏太祖文》,宋人文献里,宋太祖赵匡胤下诏,对高陵在内的十座陵墓给予“置三户,岁一飨以太牢”的保护。由此可见直至宋初,高陵的位置都是比较清晰的,但此后随着曹操形象的不断“奸诈化”,曹操之墓的记载也逐渐模糊,直至几乎无迹可寻。
而因有汉魏陈琳《讨贼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中有“……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所遇隳突,无骸不露”等的记载,以及后世《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里故事的大肆渲染,曹操因生前操纵军队盗墓过多,恐死后被人掘墓,特在漳河之上修建七十二疑冢以掩人耳目,便成了妇孺皆知的千古疑云。
2005年除夕,借着炮竹声的掩盖,一伙盗墓贼偷偷对一处墓穴进行了盗掘。2006年3月,有村民发现盗洞后上报了政府。彼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从盗洞进入墓穴查看后判断,这一古墓应该属于东汉末年的王侯级大墓,安丰乡遂对其进行了回填保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告诉正观新闻记者,虽然多次被盗,但高陵的发掘过程中仍然出土了数量繁多、种类丰富的物品。根据墓葬的形制、结构以及随葬品的文字叙述、时代特征,结合史书文献的记载,“我们很惊喜地确定这就是曹操高陵,同时这些文物的发现,不仅为汉魏考古学研究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也为研究汉魏帝王陵寝制度和汉魏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武小敏告诉正观新闻记者,展览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高陵重现”向观众讲述了高陵发现和发掘的过程,展示了高陵出土的,能证实墓主人身份的重点文物,如“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石牌、石壁、十二陶鼎等文物,同时也有能体现曹操“薄葬”思想的随葬陶器、铜器、铁器等。第二部分“超世之杰”,则以汉末风云为引言,展示曹操在政治、军事以及文学方面的历史功绩,力图为观众展现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形象,“我一般会从一层的陵墓遗址开始,再到二楼曹操的生平等循序渐进为游客进行讲解。”
“参观中,很多游客会对一些有趣的文物感兴趣,比如能证实曹操确实患有头风病的石枕、使用痕迹明显的玉觽(xī)、工艺精美的玛瑙饼、金纽扣、晶莹剔透的水晶珠等,因为这些能还原出曹操日常生活的细节,勾勒出一个真实生动的曹操形象。”但作为工作人员,武小敏认为自己可能更会被一些具有时代特征与政治文化含义的文物所吸引,“譬如‘珪(guī)一’六边形石牌、铜印、石圭石壁、十二陶鼎等这些能代表王侯墓葬级别的文物”。
“在布展期间,我们工作人员还被要求熟记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武小敏说,这一篇文章算是曹操的自述,从中可以详细了解他的平生事迹和思想发展过程。“读了这篇文章,我个人觉得历史上对于曹操的误解或许更多,那么前来展馆参观的人,也许就能够通过我们的布展,对曹操的生平事迹、历史贡献和人物形象有一些客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