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他人的苦难与社会的不公,太多的人总以为自己不参与政治,灾难并非自己造成,自己没有任何责任,社会任何变迁也与自己无关,自己只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可以了,却从没意识到,什么都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这种情况下,沉默即赞同,一个民族,人们面对不公却一直保持沉默,那么其后果也是这个民族所配得的,那就是“在沉默中灭亡”。
关于沉默,胡适曾借用古人的话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展现了胡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和风骨。然而“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如果只是极少数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品质,而不是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共识,那么这个社会仍然没有希望,仍然会走向衰亡。鲁迅的意义正在于此,他冷峻地指出这一切给世人看,试图让中国人理解:社会的腐朽,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当雪山崩塌时,其中的每一片雪花都不是无辜的。
灾难性人祸为什么频繁发生?仅仅是因为作恶者的无耻吗?显然不是!张维迎说,“大部分人祸,都是由大多数人的无知,和少数人的无耻造成的。”这种无知最大的特点,就是沉默。而鲁迅的许多作品,无不是在揭露世人的这种沉默。面对受苦受难的人,鲁迅“哀其不幸”,但更加“怒其不争”。
鲁迅对中国的群众有一个高度的概括,叫做“戏剧的看客”。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我们不妨做个试验,譬如你跑到大街上,你在地下吐一口痰,假如你蹲下来看这口痰,不到十分钟,你周围会密密麻麻挤满一堆又一堆的人,大概都在看,看别人,同时被别人看。这是中国到处可以见到的现象,这就是中国所特有的“看客”现象。
看客们却只是看,看别人的纷争,看别人的苦难,从不觉得他人的苦难也与自己有关,如果有关,那也是在看有人被砍头时,去抢点人血馒头。这种看客现象本质就是沉默。看客们从不为公义发声,只会为权力喝彩。
鲁迅的书,充满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与反思,没有人比鲁迅更深刻。对照今天的现实来看,更觉得鲁迅之伟大不在其名气,而在其对国民性的深刻洞见。
读鲁迅的作品,不是在读别人的事情、遥远的事情,而是此时此地此刻的事情;鲁迅笔下百年前的问题,仍然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问题。这个曾被许多人嗤之以鼻的人,早已在100年前,就把我们读懂、看透。读鲁迅的书就是四个字:人间清醒。
可惜,近些年鲁迅的很多作品被移出了语文课本,人们对鲁迅的关注越来越少了。然而,稍微了解鲁迅价值的书友都知道,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在中国社会不是消失了,而是越来越多了。鲁迅的作品,不是过时了,而是太超前了。丘吉尔说,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鲁迅之于中国,应该不亚于莎士比亚之于英国。
没读过鲁迅作品的人,在质疑他的光环;读过鲁迅作品的人,则叹息人们对他的轻视。鲁迅在我们这个时代不是被高估了,而是被误解了,被窄化了。他因为过高的名气,被高高挂起,人人皆谈鲁迅,却没多少人会真去阅读并体会鲁迅文字中内涵与力量。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