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爹味?它明明在为沉默的“中国式母亲”发声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

频道:犯罪电视剧 日期: 来源

刚刚高分收官的《漫长的季节》再一次被推上热搜,这一次不是因为它突破了近几年来国产剧罕见的高分,而是关于这部剧本身的“爹味”之争。

一些观点指出,这部剧对“爹味”父权用六分白描三分歌颂一分悲情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向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完成了一场“别有用心的爹味糖精”式的欺骗。以至于令大部分人忽视了这部剧中所展现的女性视角缺失和女性刻板形象,值得一顿痛批。

如果一定要说这部剧有“爹味”的成分,那么最“爹味”的其实是这部剧的弹幕。

10条之中有7条是充满“爹味”且无视底层女性困境的自我言论,剩下的3条不是在不合时宜的抖机灵和无差别无脑攻击,就是陷入了自我脑补和自我感动中,油盐不进。

丽茹去找彪子的时候,除了满屏的“接盘侠”“备胎”就是“厂长的快乐我也想体会”。

巧云给王响按摩肩背的时候,“就拿这个考验干部”“哪个干部经不起这样的考验”瞬间被刷满了全屏,虽然没有一个字提及两人按摩的暧昧气氛,但每一个字都把恶意指向了巧云。

傅卫军看到被分尸的殷红时,就连官方弹幕都充满了恶意和爹味,“初恋变尸块,再见已是五个袋”。

美素在沉默中绝望自杀的时候,飘过来的弹幕是“也不帮忙把碗洗了再走”“桑塔纳也要没了”“你这是要逼死王响”,甚至在招呼前来帮忙的同事吃饭时,弹幕还在质疑罗美素生气的权利,指责她才是害死王阳的元凶,“你不给解开绳子能有事”“要生气也是王响生气啊”。

彪子去世时,当丽茹释怀地说出那句“咱们俩下辈子再试试”的时候。“老实人记住这就是接盘侠的下场”“可别,坑一辈子已经够了”“这辈子害嫌害他害得不够吗”“哪有人隔辈绿的,这辈子没绿够下辈子继续啊?”等情绪化、厌女弹幕充斥了整个屏幕。

无论是单纯的抖机灵,还是纯粹的愚昧无知,这几分钟的剧情里,弹幕里几乎挑不出一句对丽茹的好话,更没有一个人真正指出,作为一个90年代的大学生的彪子为什么能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如此差劲的原因。

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简单归因到了丽茹身上,还不都是为了女人嘛。

一生又虎又彪的彪子,这辈子唯一一次高光时刻,不是在90年代考上了大学,也不是在90年代末踩着国企的丧钟被分配进了厂办,而是在得知自己的未婚妻和厂长此前存在不正当关系时,端着热水瓶怒揍厂长,葬送了自己在厂办的前程。

本来对于这个下岗大会,彪子只是一个旁观者,甚至在开会前还跟同事吹牛“离当上主任只差正式文件了”。

但得知未婚妻和厂长的地下关系后,他没有对事业前程做过多算计,而是冲冠一怒,在给厂长添热水时爆发冲突。

此后保卫科将彪子带走并一顿痛打,随后厂长提前宣布下岗名单,第一个就拿彪子祭了旗。点名机务段时,又拿掉了手握他小辫子的王响,用他人充了数。这种“跟领导关系不好的/没领导把柄的,出列!”的专横独断的下岗标准,让始终隐忍的王响彻底爆发,冲上主席台,用拳头狠狠砸向厂长的脸。

于是,在国产剧历史里前所未有的愤怒一幕,就此诞生。没有忘记历史的人或许可以感受到,这一刻,是在替当年那些时代落水者一讨公道。

尽管彪子对厂长的怨恨,源自他的私事,但也算是在王响在打响第一枪之前帮他上了膛。考虑到工人们承受的代价,加上厂长的虚伪贪婪,彪子这次爆发后引发的后续冲突,无疑带有给一个群体翻案的正义性。

可某些观众并未看到这一点,反而把唾沫星子全用在了彪子的情事上。他们一边在唾弃黄丽茹这个坏女人毁了彪子的大好前程,一边又在做着“救风尘”的悲情英雄主义美梦。

他们对彪子这个人物的喜爱和同情,基本来自于一些活在梦里的爷们儿感,就像彪子这个人一样,犯虎冲动中带着一丝无用的傻劲儿。

的确,他要比那些精明至极,心里时刻打着小算盘的职场小官僚要可爱得多。

可他的“做梦型人格”,正是注定他很难在桦林“跟上新时代”,继而取得世俗成功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在他倒卖车标、养鸽子、买彩票等等幻想暴富的行为中都可以体现。

所以把他穷困潦倒、难以翻身的原因全都归结为“因黄丽茹导致的一次冲动”,实在是辜负了整个剧为他设计的诸多剧情。何况,他的这次冲动葬送的只是他在桦钢厂办的前程,而桦钢没过多久也成了远去的历史。

大概有部分人在剧中非常真情实感的投射了自我,虽然我喝酒,吹牛,不干正事,到处撩小姑娘,但我还算是一个负责任、顾家的好男人,这辈子咋就活成这样了呢?——可大多数人是没有彪子上去砸开水瓶的那一下悍勇的。

就连彪子最后都能想明白黄丽茹为什么会离自己而去,选择体面地送丽茹离开。而剩下那部分观众还兀自沉浸在“我这辈子都是被女人害了的”悲情英雄梦里,不仅油盐不进,而且还无法自拔。

说爹味谁最爹味,不是把一切记录下来的导演,不是把现实还原到影视剧中的演员,而是那些仍旧活在彪子乐呵的美梦中不愿醒来的弹幕。

作品本身没有歌颂彪子和王响的“爹味”(不成熟的彪子甚至可以说是“儿子味”),歌颂他们的是部分早已沉醉不知归路的观众们。

在弹幕背后的观众视角下,作为客体的女性,尤其是底层女性,在无视中反而被演绎到了极致。

王响是因为儿子的死亡才陷入了这场漫长的梦魇,可这段梦魇的核心组成部分却没有妻子。就连观众在看到前六集的时候都还在猜测,罗美素到底是去世了还是和王响离婚了,因为在二十年后的家中全然没有一点美素的生活痕迹。

罗美素既不出现在二十年后的家里,也不出现在王响对过去的执念中。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和现实多么呼应的互文。

罗美素,一个标准而又典型的中国式母亲,她为家庭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却不配出现在家人目之所及的视野之中。

她不只是王阳的妈妈,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妈妈。

她勤劳、节省、听话、沉默,偶尔狡黠(装病骗王阳吃饭),总是柔软(心疼王阳解绳子),一辈子就只围绕着丈夫和儿子打转,从父、从夫、从子,一生都在压抑自我意志。

罗美素这辈子唯一一次自己做的决定,就是上吊自杀。因为自我意志一直被压制,以至于所剩无几,所以一旦生活中围绕的那个支点坍塌,她的生命也就随之走到了尽头。

她活着的时候,很年轻就因病退下了岗位。身上装的心脏支架够买一辆桑塔纳,时不时就要被丈夫甚至她自己念叨几遍,被丈夫打压到连早上做什么早饭吃都做不了主。

她的丈夫王响,对外是一个公认的劳模式老实人,对外人好,亏都留给自己家人吃了。

厂长来医院慰问他有什么生活困难,美素想把心脏支架报销的事情提一提,王响一把拦住,说了几句冠冕堂皇的大漂亮话,彰显自己的懂事和格局。

王响抓到了厂长偷情的把柄,厂长问他需不需要帮忙,他不仅没有提安排儿子进厂的要求,更把岳父送给他的酒直接白送给厂长了。

当他在为一张报纸上无法带来任何实际利益的虚名沾沾自喜时,他的妻子美素在医院里为无法报销高昂的药品崩溃痛哭。

只要当他面对家人时,王响的一切美好品质似乎都不存在了,或者说是换了全然不同的表现方式。

他压制妻子,就算是偶尔表达关心,也总是以斥责的口吻说出。

他打压儿子,不愿了解儿子的生活和思想,贬低儿子的一切主动选择,固执地让儿子走自己想让他走的路,丝毫没有理会到儿子心中的不耐烦和压抑。

这是多么典型的一个“爹味”式中国好人(对外人版)。

二十年后的王响与其说是一种对“爹味”的悲情纠偏,不如说是大发善心给观众留下的一个符合世俗期待但却不切实际的美梦。

因为现实中那些“爹味”的王响,可绝不会有这样幡然醒悟的时刻。反而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变本加厉,如《情深深雨濛濛》中的黑豹子一般,将自己对时局和人生的无力,通通转移到对妻子和儿女人生的掌控上来。

剧中的罗美素很少走出过家门,厨房、饭桌和卧室,圈禁了她的一生。

是她不能走路吗?尽管心脏装了支架,可是并不影响她出门去买菜、去医院拿药。

是她没有能力管教儿子吗?是王响长期以来对罗美素以爱之名的打压,每当她提出自己的想法时都会被立刻驳斥为“妇人之见”“你懂什么”。

王阳之死不是因为罗美素的一时心软,恰是因为王响的一世心硬。

想走出上一辈控制,却和父亲频频冲突的王阳,不是死于自己的善良,而是在父权的束缚中陷入死局。

王阳的要比王响的准确太多

她们一生都在忍让,直到发现这种盲目的忍让和让渡自己对孩子、人生的掌控权利,最后换来了孩子的死亡。

在对丈夫罕见地,却也是最后一次表达了愤怒后,罗美素又接着选择了后者。

希望不会有更多的母亲选择后者。更希望每一个被压抑的母亲不再沉默。

这部剧以另一种视角展示了悲剧的中国女人的一生。也可以让人感受到创作者对父权在一定程度上的审视。

她们付出了所有,却不被看见,连记忆里模糊的影子都没有留下名字。

罗美素的死,是在为每一个,隐忍的,安静的“中国式母亲”,无声地表达她们的压抑与愤懑。

在谈到缺失的女性和浓厚的“爹味”时,我倒觉得是时候抛去爽剧思维去看待女性主义书写了。

全剧弹幕最正常、爽度拉满的时刻,应该是沈默杀人的时刻,诸如“我骨血的愤恨,它独自舞动着”“如果不是他们,沈默会有很好的人生”等热血之词不时飘过。

它表达了一种罪恶伏诛手刃仇人、天道不公我来昭彰的朴素正义观,就像《黑暗荣耀》里复仇成功地文恩东一样,当复仇成功地那一刻,就是女性主义和girls help girls得到极致彰显的那一刻。

沈默和文恩东是活在影视剧中的成人童话,现实中更多的是沉默听话的美素、陪酒养家的巧云和认清现实的丽茹。

其实除了死去的美素,巧云和丽茹都是生活的勇者,她们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挺过了下岗潮,甚至还开了自己的店铺,拥有了自己的事业。

丽茹更是靠自己20年攒下了15万的小金库,在存款被彪子挪用后她又很快拉来了其他投资,她的饱满和鲜活又岂是一句“乱搞男女关系”可以概括的。

女性不应为黄丽茹这样的角色形象感到羞耻,而是学习丽茹鲜活与现实的一面。多问问“弗洛伊德分房了吗”,少谈点“我只有你了”的恋爱脑。

有一条评论观点写得恰到好处,“我们要一直醒着,不要睡着不要睡着不要睡着,离开凌空踏虚的乌托邦险境,看到那些真实的悲哀与挣扎,才能真正去寻求公平与正义,拥抱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

在谈论任何女性困境的时候,缺失底层女性的视野都是致命的,《漫长的季节》从另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补齐了这种视野。

诚然其中有值得批评的角度和地方,但,瑕不掩瑜。

原标题:《爹味?它明明在为沉默的「中国式母亲」发声》

关键词: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