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史铁生先生的最初印象,来源于学生时代课本里《秋天的怀念》中,他曾描述的那个母亲形象,他讲述着自己在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他的母亲开始对“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变得敏感。
彼时懵懂,我对史铁生所遭受的苦难尚无深刻的认知,留在脑海中的只有因意外瘫痪散发着郁气的青年以及他那爱得隐忍而又小心翼翼的母亲形象。
其后多年,虽然我已经认识到先生的人生经历甚至已经不能简单用“励志”这个词来形容,但始终没有深入了解他的故事和他的作品。
最近,偶然从其他人的文章中看到了引自《病隙碎笔》的语句,文字中透露出的淡然和沉静的力量让人为之一动,于是生起了想要拜读全书的念头。
这本他在病中断断续续写下的书,既像内心的剖白,又似人生沉淀出的思悟,闪闪发光,值得我们反复琢磨和思考。
初读《病隙碎笔》,可能有很多段落我都无法做到深解其意,但正如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年龄阶段、生活阅历的人读这本书,可能都会读出不一样的理解。
我想用“真实”“智慧”和“勇敢”这几个词
来概括我读完这本书的最直观感受
在写作《病隙碎笔》时,“史铁生”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作家,但他完全没有什么名人包袱,也不想包装什么励志的圣人形象,他写到自己曾祈求神明:
在地坛的老墙下,双手合十
也以局外人的视角称“一个欲望横生如史铁生者,适合由命运给他些打击,比如截瘫,比如尿毒症,还有失学、失业、失恋等等”。
用幽默的口吻说生病的史铁生拖了他的后腿,甚至坦诚地说“写作为生是一件被逼无奈的事”。
他将自己曾经有过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会痛、会怨、会幻想、会后悔的人类形象,而不是一个励志的、永远不会灰心丧气的“伟光正”标签。
正是由于真实,才让人能够感同身受,也会让人忍不住扪心自问,如果换做是我,又会怎样度过这一生呢?也正是由于真实,才更具力量,因为他让我们相信,即使曾经跌入深渊、曾经消极、厌世,依然有走出黑暗的可能。
而智慧与智商无关,智慧是豁达的态度
是超越了世俗的认知、直达真理的能力
在《病隙碎笔》这本书中,先生多次提到神明、上帝,但我却并不觉得他是一位有神论者,书中的“神明”“上帝”更像是一种代称,有时代表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仁爱德的坚守,有时又指代着生而为人而必经的命运。
对于自身的残疾和疾病,先生更是展现了豁达的智慧,他说“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残疾,并不仅仅限于身体或器官,更由于心灵的压迫和损伤,譬如歧视”。
确实,身体或器官的残缺是一种直观的残疾,会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人格、思想、品德上的残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残疾呢,这种残疾也许不会影响日常生活,但对人生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而隐蔽,灵魂的缺失远比身体的缺损更加可怕,肉身终会陨灭,但美好的灵魂、闪光的精神却能永存。
就如先生这般,其在世时饱受疾病痛苦,但去世多年后,他留下的文字依然给人以力量,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永生呢,又如何不让人赞一声大智慧呢。
在最有活力、最有希望、充满着对未来憧憬和计划的年纪,却不得不坐在轮椅上,行动要依靠母亲,对一个上进的青年而言,很难想象是怎样的打击;双腿不良于行,却又患上了肾病,要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又是怎样的雪上加霜。
他也坦言,不是没有想过死亡,但最终他不仅没有向戏剧般的命运屈服、没有做生命的逃兵,反而笑着活了下来,这已经是一种勇敢了;但这还不够,他活了下来,不仅与这戏剧班的命运和解,能够云淡风轻地说一句“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还从苦难中汲取着营养、丰润着灵魂,并将自己的灵魂之火提炼出来,在生病的间隙中用文字将这一簇簇灵魂之火定格下来,温暖着我们这些或比他幸运又或比他更加不幸的人们。
他的文字沉静、淡然却有力量,无需摇旗呐喊,便能给人以信心和勇气。
展示了这样一种定义下的英雄主义
或许明天又是新的充满希望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