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X虐连环杀人案为噱头,台剧《模仿犯》到底有多难看
刚看完奈飞最新台剧《模仿犯》,在这部改编自“日本推理女王”宫部美幸同名小说的剧集之前,日本已经出过影版(豆瓣6.0)和剧版(豆瓣7.1)。
宫部美幸的原作在日本曾畅销超300万册,连获文学界6项大奖。
因为制作团队有前作《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4),所以我对它的期望值比较高,但是……
一句话简介是:《模仿犯》以几起都市女子失踪被害案为线索,叙述了犯罪如何利用传媒手段,引发大众心中的“恶”。
听起来很像是《我们与恶的距离》的进阶版,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模仿犯》中的连环杀人案,受害者都是女子,而且都是被虐杀的。
犯罪为了引起大众关注,从精神上肉体上折磨受害人及家属,用了许多穷凶极恶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用装有单面镜的车载着受害人到家属面前,两者一镜之隔却看不到彼此,一个不知,一个绝望;
打电话给受害人家属,威胁其在大街上做狗爬、扮狗叫……
应该说,《模仿犯》的前半段用这些足够猎奇血猩的画面,拉足了人们的好奇。
而这些案件的主要执行者沈嘉文,算是能把犯案的部分很好完成。
但自从沈嘉文死后,《模仿犯》的整个水准直接掉了崖——在检方确认沈有共犯,但是还没能锁定目标时,主谋竟然自曝了!!
主谋自曝之后,所有人没对他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他又杀了两个重要女性角色。
我一直认为,警方对于高度怀疑犯案的嫌疑人,竟然不派人做最基本的盯梢,从而让嫌疑人继续犯案,这是刑侦剧最无聊的地方——
接着,检方能够成功抓到主谋,竟然还是靠刺激他,让他自曝~
谁爱信谁信去,反正我不信。
当然,你也可以说,《模仿犯》是典型的社会派推理,而不是本格。
悬疑的部分弱一点是正常的,主要是反映社会问题。
但在反映社会问题上,它做到位了吗?
我认为,“隔靴搔痒”四字可以给到这一版的《模仿犯》。
诚然,剧集从一开始就在强调传媒是如何为了吸引眼球吸引流量,是如何异化受害者、伤害家属的。
可是放在具体的剧情安排上,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有,但有限”。
无论是女记者为被害室友的持续正名做的努力,还是警察对失踪女儿的悔恨——
这些都被受害人的惨状和沈嘉文的心理溯源给盖过去了;
恩,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觉得他是全剧最佳 。
而当主谋亮出身份之后,所谓的“舆论杀人”主题更像是匆匆烂尾。
“你坐在一张椅子上被人控制,生命受到威胁,但你手上握着一个按钮。
只要按钮一被按下,就会有一个陌生人死。
但是相应的情节并没有出现,男主不曾被置于这著名的人伦两难困境之中,
他只是拿着藏起来的黑枪,怒而差点杀掉主谋而已。
且,《模仿犯》的主旨“人人都可能是模仿犯”,篇幅被压到不足一集——实话说,我看到最后仍是觉得本剧文不切题。
《模仿犯》以“都市女子失踪案“为线索,想要贴上女性议题的目的也很明显。
但我认为本剧的败笔恰恰是几个主要女性角色。
但柯佳嬿演的胡允慧,就让人感觉她还是《想见你》的陈韵如,
一会是为了热度耍手段的无良媒体人,一会又是坚持原则的新闻人;
一会是拼命打压PUA新人的前辈,忽然间又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无比爱护新人——反正我是看不懂了。
总体打个7分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