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可能是一段「被分手」的经历;
可能是工作上曾被人使过小动作;
可能是某次被人欺骗。
尽管这件事已经说了很多次,每次说的内容都还差不多。
不仅说的时候自己心里不舒服,也会让身边的人听得很烦躁。
可在心理上,却一直都过不去。
过得久了,我们容易产生深深的自我怀疑:
难道我是一个浑身负能量的人吗?
今天的文章就来带你找到答案。
这天,我和好友小渡吃饭。
她突然说起,之前在工作里经常被一位主管针对,让她很不痛快。
她列举了主管干过的奇葩事,然后让我来评理:" 你说,这人是不是很离谱!"
我听罢也很认同:" 确实很过分呀!"
可说了一半,小渡就自己中止了话题:" 算了,这事也过去了,说了来气,不提了。"
但没过多久,小渡又开始吐槽了:" 你说啊,为什么会有这么奇葩的人呐!"
这次依然没说太久,她又自行打断了:" 哎呀,还是不说这人了,晦气!"
她察觉到我的不悦,连忙道歉:" 不好意思呀,我这人确实负面情绪多、爱抱怨,看来真得要改了!"
看得出来,小渡其实很想继续抱怨,但她又担心我会嫌弃她怨气满满。
而其实,我烦躁并不是因为她爱抱怨,而是烦她在一件事上反反复复,抱怨得不干脆。
可小渡却总感觉,自己好像永远都倒不完。
明明已经 " 发泄 " 了这么多次,事情也过去了这么久,可为何还是放不下呢?
她曾试着逼迫自己忘掉这事,可越这么想,反而越忘不掉。
她开始担心:难道,我就是一个天生爱抱怨的人吗?
是不被看见的「核心情绪」
稍微留意一下身边,你会发现像小渡的情况并非个例。
我告诉小渡,她的问题并非「负面情绪太多」,而是「没有好好地与情绪待在一起」。
她看似在发泄情绪,其实却并没有「专心地发泄」。
尽管她所说的内容,充斥着生气的情绪,但她在体验上,却没有好好地感受生气,也没有彻底地把情绪释放出来。
她倒了一部分垃圾,可突然发现,自己的情绪垃圾很难看,甚至发出臭味,这让她感到羞耻。
于是把垃圾捡起来,重新塞回去,同时说:" 算了,不倒了 "。
就这样,她倒一点,又捡起来塞回去一点,再倒一点,又塞回去 ......
折腾了大半天,垃圾都还在,还把自己给累坏了。
如果没能好好地去看到它,那么人就会不断地重复着诉说,发着牢骚,怨个不停。
当人忽视了核心情绪,再多的宣泄也无用,只能起到隔靴搔痒的效果。
像小渡的情况是比较明显的。
而有的时候,核心情绪也会藏得更深一些。
一上来,她就吐槽个不听,连珠炮似的控诉着对前任的不满。
可是我发现,在经历了多次咨询后,她的愤怒并没有减退,依然不停地重复着——
" 你说,他这人是不是有病呀 "
我意识到,米米背后的核心情绪,或许并不是愤怒。
我试着去捕捉她更深一层的情绪:" 确实呀,他这样做很伤人,也会让人很难过。"
" 是呀,挺难过的 ",她的语调也变得低沉了。
这种情况下,愤怒只是米米表层的情绪,核心的情绪是被伤害后的难过、心碎。
于是,我邀请她好好去感受、讲述自己的难过,允许自己流泪。
这时,米米的情绪才真正得到了缓解,也变得不再那么愤怒了。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核心情绪」难以被看见呢?
就像小渡觉得生气不好,米米觉得承认受伤很丢人,这样的想法使人回避了真实的情绪,而这正是问题的根源。
其实,「核心情绪无法被看见」,是很常见的现象。
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里到处充斥着对情绪的评判。
这会使得原本真实产生的情绪,无法被人们承认、正视。
" 生气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
很多人会用这样的话来给自己进行 " 情绪管理 ",看起来貌似有道理。
然而, 这本质上是在对自己的真实情绪进行评判、否认、攻击。
被人说了几句冒犯的话;
自己说的话被人无视了。
然后会很自然地冒出情绪,或委屈、或烦躁。
然后,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或是喝了酒、或听到某段伤感的音乐 ......
这股原本被你压抑下来的情绪,就会发酵后,以一种更狰狞的面目袭来。
人们白天忽视掉的情绪,到了夜晚,就会在听伤感音乐时爆发,感慨「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曾经我参加一个去西北的旅行团,司机是一个藏族大叔。
他很健谈,旅途间和我分享了很多他的生活点滴。
我也感觉到,大叔性格很好,乐观,豁达。
甚至也有些好奇——他平时工作这么辛苦,为什么情绪状态还这么好?
过了几天,发生个小插曲。
大叔把车开到酒店时,因为停车的位置搞错了,他和酒店的服务人员吵了起来。
很快,两人就被大家拉开了,旅友们也在劝大叔算了,别去计较了,这不过是件小事。
然而,大叔当时的反应让我很意外。
他没有强行让自己 " 平静 " 下来,而是心无旁骛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
他依然表现得既生气、又委屈,不停地说着:" 他凭什么责怪我,明明是他的问题!"
他的表情、语气、肢体动作,都全然地投入到当下的情绪之中。
大叔的状态,丝毫没有因为旁人的劝解,而有丝毫的克制。
不一会,晚上我吃完饭又碰到了他。
他又满脸笑容地和我说起,家人给他发来女儿的视频,女儿今天又学会了一首新的古诗。
那一刹那我意识到,刚刚不快的情绪,已经被他发泄得一干二净了,所以,他能够很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到开心的事上。
其实换做很多人,若是在刚才的情景里,极可能都会迫于周围人的压力而感到羞耻,然后让自己强行消停下来。
这会使情绪并没有处理干净,可能等到晚上独自一人的时候,再反复回想、郁闷,也没心思去干别的事。
而大叔之所以能够大部分时间保持开朗健谈,是因为他对情绪没有评判,允许自己与情绪「好好待在一起」。
在心理学看来,关键在于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情绪的态度:
像小渡和米米,她们对情绪有着强烈的评判,所以情绪容易积压,对她们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大叔接纳自己的情绪,所以情绪更容易流动转化,事情很快就能过去了,于是他就能大部分时间都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
「与情绪同在」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遇到一点点不愉快的情绪,就担心它会不断扩大,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想要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这样做,只会让情绪压抑,直到失控或爆发。
而正确的做法,我们可以参考森田疗法的态度——
行动上:为所当为。
情绪上无论出现什么感受,就都允许它出现,承认它,接纳它;
同时行为上,做你该做的,承担你该承担的责任。
相反,很多人不接纳自己的情绪,结果情绪积压,导致该做的事也没做好。
在这样的状态里,人是无法真正成长的。
我一位做高管的朋友,就是通过森田疗法的理念慢慢变强的。
一开始,她对工作有非常多的怨气,
于是和几个闺蜜建了个吐槽群,专门抱怨各种人和事。
比如老板安排了很难的任务、遇到了一个奇葩的合作方、临时又要加班 ...... 遇到每件不爽的事,她都会立马去群里大骂一场。
不过她骂归骂,该做的事情一件也没耽误。
随着她能力的提升,怨气也变得越来越小了。
其实,任何人的成长,都会经历「带着情绪做事」到「心甘情愿做事」的过程。
我接纳自己会有情绪,可怎样才能让自己情绪来临时,显得更加 " 得体 " 些呢?
我想说,这并不是真的接纳。
当我们考虑 " 得体 ",其实依然是在意别人的看法。
然而,你已经被生活刺激到不开心了,却还想着如何得体地不开心。
这是一件很悲伤的事。
你需要做的,是像我那个高管朋友那样,去和接纳你 " 不得体 "、" 发牢骚 " 的人成为闺蜜挚友。
在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看来,一个人一直活得情绪稳定,其实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日子需要情绪来调味,生命也需要多样的体验而变得丰富。
无论来的是什么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