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香港文艺片,凭什么是新晋导演的敲门砖?

频道:中国香港电影 日期: 来源

今天想聊聊香港文艺电影。一直以来,文艺片被视为新晋导演入行的“敲门砖”,演员晋升演技派的踏板。在香港文艺片走过的漫长岁月里,它见证了无数导演、演员的成长。

而前不久,郑秀文也凭借文艺片《流水落花》获得了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演员。郑秀文陪跑23年,提名10次,终于等到一部口碑不错的文艺电影,得奖当晚众多网友替她送上祝福,为她开心。

其实从本届金像奖公布提名时就已经可以看出,这一届有不少新鲜面孔,《正义回廊》以16个提名领跑,而文艺片《窄路微尘》、《巨星养成记》(港译《阿媽有咗第二個》)和《流水落花》也分别获得10个、4个和3个奖项提名。

提起香港电影,人们会不自觉地分为两大类别。港式商业片呈现出香港的都市繁华:斥巨资炸毁青马大桥的震撼视效、在尖沙咀旁香港文化中心上演激烈枪战,在广东道上进行集火追逐……这些场景冲击着观众的肾上腺素。 而香港文艺片的创作则延续了港式人文理念,将目光对准底层的生活,用那些发生在劏房(房中房 ,大概10平米,有独立厕所)、乡郊中的小人物故事,展现浓郁的人情味。

究竟何为香港文艺片?追溯起来,“文艺片”是香港电影人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创造出来的电影名词,用以界定那些非动作性,较偏重于感情性、现实性、甚至思想性的电影。香港文艺片看似小众,实则卧虎藏龙,不少知名导演都曾涉足文艺片的创作。 王家卫、尔冬升、陈可辛、许鞍华的作品被奉为经典。近几年,香港电影发展局为扶持本土电影人,推出了 “首部剧情片计划”,在这里能看到不少新晋导演以文艺片进入市场。 可以说,伴随着香港电影的兴衰浮沉,港式文艺片经历高山低谷却从未停滞,如今正以新的面貌焕发光彩。

《流水落花》是新晋导演贾胜枫的首部剧情长片,创作灵感来源于贾胜枫和女儿的相处。他曾接受采访表示,大家都觉得父母养育小朋友,但其实小朋友也会给予大人一些启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单向的,很多时候小朋友的反应会令你反思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大人。

于是,贾胜枫想要构思一个有关父母同子女之间的故事。在构思过程中,他并没有从传统的一家三口的角度入手,而是想到自己的外祖母。外祖母本来与外祖父的关系并不融洽,但随着两个小朋友的到来,两人关系变好。贾胜枫便想要写一个小朋友的到来改变家庭气氛的故事。

在《流水落花》的观影过程中,导演用影像引导观众去思考“何为落花,何为流水”。影片开始,住在香港新界区锦上路村屋之中的天美姨姨(郑秀文饰演)和彬叔叔(陆骏光饰演)组成的寄养家庭正如流水,用一个温馨的小家,带给需要帮助的儿童无限温暖。

成为寄养家庭的13年里,他们总共经历了与7位小孩的聚散离合。天美姨姨总是带着小孩走最熟悉的乡间小道,一大一小的背影宁静而温馨。尽管每个小孩与寄养家庭之间相处的时间短暂,每一次的离别都满是不舍与祝福。但多年的寄养家庭生活,也治愈了天美姨姨和彬叔叔的丧子之痛,这似乎暗喻了落花落入流水之中,亦能在水中荡起涟漪。电影从一个小家庭的故事开始,最后又回归到这个小家之中,兜兜转转中领略寄养二字的意义,虽无血缘,却是至亲。

在这一届金像奖上,除了备受关注的《流水落花》,《巨星养成记》、《窄路微尘》、《白日青春》等聚焦小人物故事的电影,亦能借助金像奖的平台被更多人看到。与郑秀文同样获得影后提名的毛舜筠带着探讨中年女性的职场、家庭、亲子关系的作品《巨星养成记》参与角逐;《窄路微尘》是清洁公司老板因为疫情导致事业受到重创后,仍旧选择不断奋斗的故事;《白日青春》则聚焦边缘社群,一个出租车司机、一个巴基斯坦裔小男孩展开一次公路逃亡。

当然,本届金像奖的最大赢家非《神探大战》莫属。韦家辉成功拿下最佳编剧、最佳导演,并将刘青云再次送上金像影帝的宝座。《明日战记》亦得到最佳动作设计、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3项奖项的认可。可以说,在本届金像奖的舞台上,既有大导演们带着愈加老辣的个人风格,投身于颇具工业化规模的港产类型片制作,又有新晋导演初露锋芒,用细腻的镜头语言书写香港文艺片的人情故事。

回溯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警匪片、惊悚片、喜剧片、文艺片、武侠片、动作片百花齐放。在宽松的审查制度下,电影人们迸发出蓬勃的创造力,打造了一年拍片量超过300部的港产片神话。在产量、票房甚至艺术性上,那个时代的港产片的辉煌至今仍令人心驰神往,不愧有 “东方荷里活”的美誉。

正是在电影创作井喷的时代,香港文艺片亦走向蓬勃。从《阿飞正传》《重庆森林》到《2046》《花样年华》,王家卫是香港文艺片中不可忽视的导演,至今仍被文艺片爱好者们奉为经典。当然,对于影迷而言,王家卫的名字之后,许鞍华、关锦鹏、陈可辛亦是“心头好”。

至今,我们都很难忘记《胭脂扣》里西环石塘咀绮红楼里,痴情刚烈的“红牌阿姑”如花;《阿飞正传》中重庆大厦内一间小旅店里放荡不羁的旭仔; 《重庆森林》里金发女子在尖沙咀与何志武的擦身而过;《甜蜜蜜》中黎小军用自行车带着李翘骑过的弥敦道。那些镜头扫过的画面成为无数影迷心中的复古港风代名词。

乘着香港电影繁荣期的东风,这些受新浪潮电影影响,渴望表达人文关怀和社会意识的导演,与因唱歌、拍剧而红极一时的全能型艺人相互成就,让香港文艺片走向世界。这些渴望表达“作者意识”的导演在自由创作之中,善于发掘演员的独特风格,造就了无数镌刻在影史上的经典镜头。

梅艳芳凭借《胭脂扣》成为金像奖和金马奖双料影后;张曼玉与王家卫合作《旺角卡门》,让她在荧幕上有所突破,不仅打破了外界对她的“花瓶”印象,还获得与多个新浪潮导演的合作,收获奖项无数;梁朝伟则是与王家卫的深度合作后,收获了金像、金马、戛纳的最佳男演员;黎明则凭借《甜蜜蜜》首次获得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电影奠定了人们对于香港文艺片的审美模式。一提起香港文艺片,人们所联想的会是昏黄灯光下的狭窄街道;是冷色调的霓虹灯牌;是烫了一头卷发,一袭素色旗袍的摩登女郎;是西装革履搭配别致领带,从头到脚都一丝不苟的时髦型男。身穿复古时装,走在半新半旧的香港,电影中的情节似乎真的发生过。时至今日,王家卫主题游览路径、追忆张国荣游览路线、许鞍华电影取景地仍吸引着无数影迷前往打卡。

然而,香港电影在2000年后显出颓势。大导演们进军好莱坞或北上内地发展,试图在类型片中再创辉煌,演员们也不再局限于文艺片之中,这导致在特定时期下迅速发展的香港文艺片也随之沉寂。

事实上,今时今日的香港文艺片并非后继无人。郑秀文在金像奖上手握影后奖杯时,发表了这样一段话。“感谢贾胜枫导演和监制Katherine信任我演出。谢谢戏里每一位演员成就每一场戏。谢谢角色造型设计文念中、郭妍慧,让天美姨姨完全洗去了郑秀文。谢谢作曲的永夏、填词的林若宁和监制蔡德才,能同时入选‘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已很感恩。谢谢《流水落花》的团队。多谢作为观众的你们,一直陪着我走这条电影之路,再一次平常心的操练。”

《流水落花》作为第6届“首部剧情片计划”的获奖项目,接受了800万港元的资助,该片的片头出现“创意香港”、“香港电影发展局”的字样。可以说,近十年的香港文艺片,包括《一念无明》《金都》《手卷烟》都经由“首部剧情片计划”而成功孵化。疫情之下,从《过时·过节》《灯火阑珊》到《流水落花》,首部剧情片计划中的项目仍在稳定推出。

“首部剧情片计划”是香港电影发展局,为了扶持本土新导演发展而推出的比赛。通过电影创作和制作计划比赛来选拔新秀,获胜者可得到电影发展基金拨款资助,将作品落地。这让新导演除了在资金上能够获得支持,在监制、摄影、剪辑等幕后工作上也可以获得业内大咖的指导,更有机会合作业内顶尖演员。

从2013年至今,新人陈志发、陈小娟等大专组优胜者成功以导演身份在行业内崭露头角,黄绮琳、陈健朗、黄进等在业内有过作品的从业者则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持续产出影视作品。可以说,为了扶持新导演,从享誉华语市场的导演、编剧到知名电影演员们都在尽自己所能的给予力量。

“首部剧情片计划”推出的电影大多有着鲜明的本土特色。香港房屋紧张的问题、备受关注的社会事件、香港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天然分隔都成为源源不断的灵感。给观众呈现了与印象中的摩登繁华格格不入的景象,那是一个更贴地的香港。

这一时期的香港文艺片与八十年代有着很大的不同,《一念无明》取材自香港真实的新闻事件,曾志伟和余文乐在狭小的劏房内上演别扭的父子情;《点五步》则还原了80年代的香港,在位于沙田的一所学校内,黄金配角廖启智饰演的校长组建了一支改变体育生一生的传奇棒球队;《金都》讲述了,做租赁婚纱生意的一对恋人准备结婚,而曾有过假结婚经历的女主角莉芳,如何在与男友结婚前结束与陌生人的婚姻关系。

现实主义题材的外壳与探讨身份认同的内核,构建了香港文艺片的新路线,但在题材选择上却更加多元。 和《流水落花》一起获得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的《灯火阑珊》,讲述了一个丧夫的中年女人决定替亡夫完成制作霓虹灯牌的梦想,从而获得心灵慰藉的故事。

霓虹灯牌让老香港的复古气息扑面而来。作为香港的一大特色,街边的霓虹灯牌一直是港片中必会出现的场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霓虹灯牌也逐渐被世人遗忘。而《灯火阑珊》如同一杯温水,带着所有人穿越时空去追寻记忆中的美好时刻。或许,在下一次走上香港街头的时候,可以将目光停留在极具年代感的灯牌上停留片刻,脑中浮现《灯火阑珊》的镜头故事。

然而,香港电影市场留给新人的机会始终有限。这些电影大多在香港本地上映,运气好的几部电影会在大湾区部分城市内上映。面对港片观众的审视,本土文艺片很难在喜剧片和好莱坞大片之中突出重围。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电影票房很难突破千万体量,大多叫好不叫座。

可以说,郑秀文在金像奖上的封后不仅成为难忘瞬间,也让更多的内地影迷关注到《流水落花》。作为“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2023”内的推荐影片之一,《流水落花》在不久前完成了内地首映,未来还将在更多城市放映,不少影迷也对该片的期待值拉满。

一直以来,文艺片也被视为新晋导演入行的“敲门砖”,演员晋升演技派的踏板。在香港文艺片走过的漫长岁月里,也见证了无数导演、演员的成长。或许,郑秀文凭借《流水落花》获得金像影后是重新审视香港文艺片行业的不错节点。走过王家卫、许鞍华等大导演的强风格文艺片时代,再走过文艺港片复兴的贴地与沉思,也让更多的人看到香港文艺片的可能性。更意想不到的题材、更独特巧妙的视角涌现出来,但不变的是电影作品对香港人生活的还原、是对这个社会的体察与美好未来的期待。

关键词:巨星养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