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不会拍别瞎拍,把《无间》《叛逆者》《风声》放一起,差距太大了

频道:惊悚电影 日期: 来源

有媒体曾发出这样的疑问:现在的谍战剧,为什么越来越不好看了?

深究其原因,是很复杂的。

在国产谍战剧的历史上,有两次巨大的转折点。

这一年,孙红雷继《征服》之后,贡献出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同样也是国产谍战剧的经典之作《潜伏》。

该剧以30集的体量,讲述了一个“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故事。

在剧中,孙红雷饰演的余则成,和假扮其妻子的翠平,两人需要在看似平静寻常的日子里,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为组织传递出一个个重要的消息。

相对于《潜伏》来说,该影片讲述故事的方式则完全相反——要在惊雷之中听到无声,即在电影较短的时长中,在激烈的敌我交锋中,将消息悄无声息的传递出去。

2009年的这两部作品,代表着国产谍战剧黄金时代的到来。

第二次,则是在2015年。

当时一向以拍摄正剧闻名的正午阳光团队,首次涉足谍战剧,就以偶像剧式的手法,拍摄出了《伪装者》这部叫好又卖座的连续剧。

正是在《伪装者》的示范作用下,以往一些偏流量的演员,纷纷进军谍战剧。

虽然剧集数量上去了,可质量是肉眼可见的下降了。

以至于有些观众,已经渐渐把这些谍战神剧,和以往那些已经被万众摒弃的抗日神剧,给划上了等号。

尽管“谍战教父”柳云龙,其在2017年上映的《风筝》,收获了一片喝彩之声,可了解这部剧的观众都知道,它作为国产谍战剧的“回光返照”之作,是不合适的。

就在近3年,也就是从2020年开始,我感觉国产谍战剧的第三次转折,正在到来。

这期间有多部作品,以求新求变的精神,试图为国产谍战打开新的角度的同时,也为业内的创作者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下面,我就为您简单盘点一下,近3年来“最好看的8部谍战剧”。

当然,这份榜单包含着我大量主观的意见,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希望能为您追剧时,做一个小小的参考。

即使请来了富大龙、王劲松和吴越,但《薄冰》依然是一部年轻向的谍战作品。

其主打的两大元素,一是替身文学,一是情感线。

彭冠英饰演的陈浅,在被我党的飞天救出后,以日本特使浅井光夫的身份,重新潜回上海的梅机关。

这样的设定,编剧海飞在其作品中,已经使用了多次。

替身的身份,在主角所处的环境中,必然要带来种种的挑战和危险,主角步步为营如履薄冰,从而让剧集一直处于紧张刺激的氛围之中。

在这里,不能把情感只简单的理解为爱情,而是多种情感的集合。

仔细想想,《薄冰》中,除了陈浅、春羊和吴若男的情感纠葛之外,春羊和海叔、井田和尤佳子还有陈浅和外婆的亲情等等,都让整部剧充实而丰满。

但,《薄冰》显然也是有其缺点的。

一个中国人,替换成一个土生土长的日本人,这种替身本身可信度就不高,而陈浅从梅机关逃脱的假死之药,也让人匪夷所思。

起初,我是奔着女一号阚清子,去看这部谍战剧的。

毕竟当初她在《谍战深海之惊蛰》中,饰演的敢爱敢恨的余小晚,让我一度觉得,这个角色比女主角王鸥更为引人入戏。

可万万没有想到,《信仰》的角度,竟然是如此的“清奇”。

男主赵云飞服务于军统,他每天的工作,是审查大量的红色宣传品,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被我党的思想和情工们的无畏感染,之后树立了正确的信仰。

谍战剧中的男主,卧底在敌人内部,位高权重之人有,地位低微的也有,可从事资料审查这样工作的,十分少见。

客观的说,《信仰》的故事还是比较套路化的。

但剧集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赵云飞、萧奇夫妻、李金平、陈玉婷以及黄司令等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观众入戏极深,追剧有沉浸感。

纵观整部剧集,在多线叙事的同时,大多数的人物也并不算单薄,尤其是秦俊杰、阚清子、种丹妮等几位主演的表演,极具信念感。

如果不是因为某演员,而导致的生硬的“换头术”,那么《光荣时代》的评分,一定不会是现在略显尴尬的6.8。

辽沈战役前夕,一直隐藏在北平警察局中的地下党员郑朝阳,因为叛徒的出卖,只得紧急撤退,并带走了国民党的地下潜伏名单。

面对国民党的散兵游勇,以及城内残存的潜伏特务,郑朝阳竭尽心力,可让他料想不到的是,他的哥哥郑朝山,竟然是“桃园行动组”的负责人。

有张译和黄志忠来演兄弟,自然看点十足。

可是在看了几集之后,我发现有点不对劲:郑朝阳和郝平川两人之间的对手戏,尤其是偷吃领导饺子的那个桥段,比许多喜剧片有意思的多了。

女演员潘之琳,也索性豁了出去,由白玲变成了黑玲。

但《光荣时代》一个很大的问题,出在了演员身上。

除了上面提到过的,黄志忠因为是换脸替别人出演,因此显得有些别扭,那么齐拉拉等角色,就有些拉低剧集质量的意思了。

两位85后人气演员朱一龙和童瑶,联袂主演一部谍战剧,想看的年轻观众自然不少,可吸引年龄稍大一些观众的,还得是王志文、姚安濂等人。

从复兴社干部培训班开始,林楠笙跟随陈默群来到上海,参与抓捕潜伏在上海区的地下党员“邮差”的行动。

军统内部的乱象,和我党特工的使命感,让林楠笙颇受触动,并由此让他在思想上产生了转变。

比如朱怡贞已经脱险又突然返回宿舍那一段,让人看了十分不解。

所以在我看来,《叛逆者》是人保戏的典范。

男主朱一龙的表现,最起码的是合格的,而女主童瑶因为角色设定问题,显得有些傻白甜,不过不能全怪她,毕竟谍战剧的女主大多如此。

剧中发挥出色的,有5个人:王志文、张子贤、王阳、朱珠和李强。

这几个人的演技实在是太稳了。

王阳是固定的“拽王”,朱珠饰演的蓝小姐明艳动人,李强稳定如常。

王志文和张子贤之间的对手戏,你来我往异常精彩,并且相对于男女主之间的戏份来说,对主线剧情的推动要更加明显一些。

关于这部剧的争议,其实是有不少的。

但我是这么理解的,正因为《无间》是一部万众期待的谍战大剧,那么观众对其抱有的期待值自然很高,因而才会引发热烈的讨论。

靳东、王志文、张志坚等人领衔十多位实力派演员,去出演一部谍战剧,让人自然期待无比。

于是,他想把故事的悬念性一直留到最后。

剧中的绝大多数主要角色,都身背多重身份,在随着剧情的深入不断反转的同时,又能保持逻辑的一贯合理性,其实是比较难得的。

但话说回来,正因为角色的多重身份,加上演员的精彩演绎,才能让这部剧收获了超高的收视率。

剧中表现最出彩的,无疑是张志坚饰演的闪官。

在我以往看过的谍战剧中,《无间》是少有的,将大反派的身份,设定为满清遗老的,这也为大多发生在抗战时期的谍战剧,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路径。

客观评价,《无间》的评分或许不高,但它绝对算得上是一部成功的谍战剧。

在谍战悬疑小说作家中,拿到过茅盾文学奖的麦家,无疑是“段位最高”的。

柳云龙曾痴迷于他的小说《暗算》中听风、看风、捕风的浪漫概念,但起初麦家却并不愿意将故事改编为电视剧,因为这不是一个连贯的故事。

早在2009年,由周迅、黄晓明、李冰冰等人主演的电影《风声》,就已经上映,并且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该剧在扎实的原著基础上,在影版精彩演绎的前提下,又有着全新的诠释,这与写出了《猎罪图鉴》的编剧贾东岩密不可分。

当时正值汪伪政府统治时期,军统特工顾晓梦经过伪装成功打入了汪伪政权的内部,而日本一名军事情报高官的死亡,成为了事件发生的导火索。

为了揪出“老鬼”,众人被关到了一个叫做“裘庄”的地方。

顾晓梦、李宁玉、吴志国、白小年、金生火等人接受审讯,如果不能在限期内揪出老鬼,那么这五人,将无人能生还。

紧张到窒息的氛围,让人拍案叫绝的信息传递手段,都让《风声》成为了国产谍战剧中,一部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这篇文章的开篇,咱们提到过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的谍战剧为什么越来越不好看了。

其中,主角的日益精英化,让其逐渐失去了与平民大众相互交互、产生共情的基础,而这正是《对手》,重新找回来的东西。

他们两个人,一个明面上是出租车司机,一个明面上是老师,两人除了要完成上级交予的任务之外,还要为自己的生存负责。

越是接近生活本质的东西,越能让观众们产生共情,所以垫了十几年钱的“百万夫妇”,让大部分观众都产生了一个想法:自首了吧。

作为一部现代国安题材的谍战剧,《对手》以李唐夫妇为主角,展现了新时代的敌特“隐于闹市,就在身边”的特点。

这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反特科普。

除了上面提到的李唐夫妇之外,国安侦查员段迎九、敌特头子林彧、年轻的国安侦查员黄海、丁晓禾,以及李小满、火传鲁等人物形象,都生动丰满。

和上面的《对手》一样,《风起陇西》在谍战题材上的创新,也是新颖而大胆的,它直接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放在了三国时期。

故事发生的大背景,是诸葛亮主导的蜀汉伐魏。

街亭一败,让蜀国负责军情的司闻曹总部在梳理案情时发现,作战期间,曾收到了一份潜伏在曹魏的高级密谍“白帝”的情报。

正是这份“假情报”,对蜀汉的军事部署,产生了巨大的误导。

和马伯庸以往的作品一样,他依然采用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设定,以陈恭和荀诩为主角,将三国时期蜀魏相争的舞台,放在了谍战这一隐秘战线之上。

但《风起陇西》最为特别的是,它不仅没有烂尾,而且在逻辑上几乎严丝合缝。

因此在我看来,该剧是马伯庸所有小说中,影视化后质量最高的一部。

也许正是因为其超高的质量,才使得央视八套将其放在了黄金档播出,可较暗的画面,以及频繁出场的各色人物,使得它的收视率,略显尴尬。

关键词:叛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