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成为全职UP主开始,他们保持着每周一个长视频的更新频率。但小明还是礼貌性地问对方,那是什么活动。B站工作人员问,百大你来吗?当时他们的粉丝也就七八十万,所以小明以为官方想让俩人在百大颁奖礼上表演节目。他扭捏得问“能不去吗?”对方又问了一遍,“你得奖了,来不来?”小明很诧异,“有吗?”对方回答“你有没有记得前段时间我喊你减肥。”
就像小明的毕业论文:《未白头偕老,悯黄昏遗梦—论〈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钢琴奏鸣曲〉梦境元素》,由于门槛所限,这注定无法被更广阔的群体所认知,所欣赏。指挥家郑小瑛演出前会面向观众,介绍曲子的时代背景、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确保观众能够听懂,她才会转身开始指挥。原因很简单,“我越是感觉到西方经典里面有很多好东西,我越是有一种想法,我的同胞们,也应该有权利享受它们。”郑小瑛演出前的科普工作,正是赋权的过程——跨越审美的藩篱,让古典音乐被更多人所鉴赏。尔东和小明一开始并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但他们的视频,却实实在在地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跟很多UP主不同的是,尔东和小明一开始就决定成为全职UP主。据小明回忆,当时他们只确定了两件事,第一是要不要全职做视频;第二是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更新频率,“搞音乐的拖延症特别严重,如果没有明确更新频率的话,我觉得我们一两个月都发不出视频”。之所以决定成为全职UP主,一是他们认为如果不是心无旁骛的话,很难做好;其次是跟之前的工作相比,UP主这个工作更有挑战性,他和尔东都是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最重要的是,他们冥冥之中都觉得这事儿能成,“很多账算不太明白的,你会有个大致的感觉,我们还是比较相信感觉的”。
对音乐人来说,这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没有明确指令,意味着要自己摸索调整。反复调试很多遍后,小明理解了宁浩想要的感觉是更富有野性一点的,“糙一点的”,于是小明改善了演奏技法。之后宁浩觉得不够连贯,很多地方跟电影情节不够搭配,又进行了一些删减,最终这个作品才被“磨”了出来。这件事情让小明意识到,“音乐人不能太主观地去想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怎么样的”。成为UP主后,这个想法得到了贯彻,“做视频如果你不自我,就无法形成个人的风格,但是如果太自我,就很容易陷入自我狂欢,跟大众失去联系”。
“就像你突然看到街上有一群人在围观,你也会跟着看。可能你都没见过,一个舞枪的,或者是拿个圆环跳那个火环。他在干他喜爱的事情,你就跟着看了。”以兴趣为驱动的内容创作不仅吸引了粉丝,也让他们的创作变得很轻松,很多视频都是一遍过,大家在玩闹中就完成了内容创作。
为了保证不断产出新选题新点子,尔东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听歌就是找书看,有时候他还会特意去乘坐武汉的轮渡,或者一个人在江边走路,“希望我喜欢的环境能给我带来灵感。然而我明白我的兴趣和想法是有边界的,会有一天我会透支完自己的想法,找不到让我感兴趣的东西。”去年9月份时,尔东就感觉到了这种透支感。创意临近枯竭时,是粉丝给了他们灵感,他们决定跟粉丝连麦完成粉丝的愿望,最终粉丝的参与度超过了他们的预期。这不是唯一一次由粉丝引发的内容创作,做完百元小提琴那期视频后,有粉丝在评论里好奇50块钱的小提琴可以拉难度很高的曲子吗。他们看到后很快又出了一期视频,“大家的反馈是很重要的,特别是那种无心的反馈,你要多去搜集。”
正如小明所说的,按照他们当时两个月涨一百粉来算的话,年内要想十万粉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但一期复刻《猫和老鼠》声音的视频让他们提前实现了这个小目标。据小明介绍,想要复刻《猫和老鼠》,无论是从音响设计、作曲技法、还是演奏完成精彩程度上来说,都是世界级的难度。为此小明连续扒了好几天谱子,最终这期视频达到了五百多万播放。小明对此总结道,“很多事情你以为是你自己做的好,但其实纯纯就是因为你运气好。”但显然仅仅运气好无法解释他们的成功,就像粉丝在评论里说的那样,“用心做的好视频好内容根本不需要在视频里开口闭口求三连,三连是你们的创意和努力赢来的,不是求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