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狼会因熊的打劫而多捕猎吗?狼:我才不要给熊免费打工

频道:动作电影 日期: 来源

在北半球温带和亚北极的广阔空间里,狼和棕熊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它们都是栖息地中的顶级掠食者。其中,狼是专性食肉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捕食者的角色,而棕熊是杂食动物,扮演食腐动物的角色。狼与棕熊的主要竞争形式是棕熊偷或抢狼的猎物。其中,棕熊占据绝对优势,而狼则损失了很多猎物。即便是十几只狼的大群,在大棕熊面前也难以守住猎物。

按照常人的想法,狼失去了食物,就必须通过更多的捕猎来弥补,从而对有蹄类动物造成更大的捕食压力。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经常被熊抢劫的不仅是狼,还有山猫、美洲狮等猫科动物。猫科动物如何与熊打交道?他们哪个更好?本文结合几篇最新的研究报告,为读者解答这些问题。

在斯堪的纳维亚,春季,学者们在11年间对12个狼群进行了140次观察,发现狼群的狩猎频率通常在春季增加,无熊区是这样的对于狼来说,狩猎之间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但在有熊的地区,狼却不是这样。它们的狩猎频率在棕熊结束冬眠后(4月)保持不变,表明熊的存在减少而不是增加了狼的狩猎频率。

夏季,6年共对10个狼群进行了157次观察,发现有无“熊”邻居”是影响狼群捕猎频率的主要因素。熊区两次猎狼的平均间隔时间为50小时,比无熊区长12小时。也就是说,熊的存在让狼的捕猎频率降低了24%。也就是说,有了懒惰的“熊邻居”,狼也变懒了。

在黄石公园,学者们在夏季对10个狼群和19只狼进行了8年共691次观察,发现狼27%(149/544)的狩猎地点被熊访问过。狼比其他动物更多地捕食较小的有蹄类动物,而熊则主要捕食大型有蹄类动物。被狼猎杀的小型有蹄类动物中有14%被熊光顾,而45%的大型有蹄类动物被熊光顾。

然而,在黄石公园的熊区,狼群的捕猎间隔并没有缩短,反而延长了7.5小时。无熊区狼的捕猎间隔为49小时,有熊区为56.5小时。熊的出现,让狼的狩猎频率降低了13%。

影响狼群捕猎频率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中是最重要的猎物类型,猎物越小,狼群捕猎越频繁。当狼捕猎成年驼鹿和马鹿等大型有蹄类动物时,猎杀次数减少;相反,当狼猎杀小型有蹄类动物以及驼鹿和马鹿幼崽时,猎杀次数就会增加。同理,狼群越大,狩猎的次数就越多,因为狼越吃越多。除去这些因素的影响后,“熊邻居”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熊抢劫,狼为什么偷懒?根据之前的推测,因为棕熊偷或抢狼的猎物,狼每次捕食时吃的肉少,狼应该多捕猎以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然而,事实否定了这种猜测。无论是在黄石公园还是北欧,无论是春天还是夏天,狼在有熊的地区比在没有熊的地区捕猎要少。为什么?学者们提出了以下三个假说。

干涉竞争理论。在棕熊与狼的较量中,毫无疑问,棕熊占上风,狼处于劣势。竞争对劣等捕食者的影响是双重的,取决于劣等捕食者如何选择。一方面,竞争迫使劣等的捕食者提早放弃猎物,进行下一轮的捕猎,导致更多的捕猎。

另一方面,劣等的捕食者也可能意识到,抵挡住尸体,多吃几口比放弃猎物重新捕猎更有利,因此它靠近了猎物。尸体。停留的时间越长,狩猎的次数就越少。

很明显,狼选择了第二种方式。遇到熊抢劫,狼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猎物,而是会在动物尸体周围徘徊,徘徊在它身上,趁熊不注意啃咬,或者等熊走后吃掉。

狼狩猎大型猎物更容易吸引棕熊。在黄石公园,虽然狼主要以小型有蹄类动物和新生小牛为食,占57%(n=544),但熊的来访有70%是大型有蹄类猎物。因为大猎物肉多,对熊更有吸引力,但相应地,狼的损失也更大。

因此,在有熊的地区,狼会尽量少捕杀大型猎物,多捕杀小型猎物。在北欧,春季狼主要以成年驼鹿为食,占其猎物总量的21%。其中成年驼鹿在无熊区占24%,而在有熊区仅占16%。夏季,随着驼鹿幼崽的诞生,狼群将新生的驼鹿幼崽作为主食,占猎物总量的12%。其中,驼鹿幼崽在无熊区占9%,在有熊区高达18%。

资源竞争论。这一假说认为,多个捕食者的联合行动大大减少了猎物来源,导致捕食者寻找猎物的时间延长,进而导致捕食间隔增加。

在许多情况下,棕熊比狼更能有效捕食有蹄类新生小牛。在没有狼的北欧地区,90%的驼鹿幼崽被棕熊杀死。在黄石公园,94%的小马鹿在30天内死于食肉动物之手,其中69%被棕熊和黑熊杀死,只有12%被狼杀死。棕熊几乎将驼鹿幼崽消灭殆尽,而狼群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捕猎猎物,捕食的间隔时间自然就被拉长了。

双赢论。有学者推测,可能是熊猎杀了大量初生的小鹿,为狼提供了更多的觅食机会,导致狼的捕食频率降低了?尽管黄石公园的研究确实发现,当狼捡起现成的食物时,下一次捕食之间的时间会变长。但是刚出生的小鹿很小,熊很快就把它们吃掉了,什么也没给狼留下,而且熊很少杀死成年有蹄类动物。

学者们从未发现北欧有狼清理熊的猎物。其实狼吃熊的猎物在世界上很少见,熊抢狼才是常态,所以双赢是站不住脚的。

狼群狩猎少,一定是春天熊的干扰和竞争造成的,因为此时熊很少捕猎,不存在与狼的资源竞争,刚从冬眠中苏醒,急于吃肉补充蛋白质,偷狼的猎物就更频繁了。

在夏季,是干扰竞争和资源竞争的综合效应。一方面,此时的熊和狼都以驼鹿幼崽为主食,熊大大降低了驼鹿幼崽的密度,让狼更不容易找到猎物。反观狼,大量时间粘在被熊抢走的动物尸体上,猎杀的次数自然减少。

与熊为邻的狼,为了对付这个懒惰不讲理的邻居,它会少捕猎,多抓小猎物,尽量不吃熊的优势很有可能,即使熊抢走了猎物,狼仍会继续骚扰熊,让熊吃得更不自在。面对熊的劫,狼的表现比较强硬,和猫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山狮和山猫在被熊抢劫时,总是表现出多不如少的态度,迅速放弃猎物,投入到新一轮的捕猎中。

是不是猫天生就比狼豁达?不,它们对像赤狐这样的小型食腐动物表现出相反的态度。研究表明,赤狐甚至敢于主动跟随狼群寻找食物,但对于山猫来说,只有在确定山猫已经完全放弃时,它们才敢上前觅食。

原因是狼吃饱了会丢下猎物离开,饿了回来吃,而山猫会躲在附近看守猎物。对于赤狐来说,在山猫的猎物附近是非常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死。山狮对待土狼的方式与山猫对待红狐的方式大致相同。对于小型食腐动物来说,猫比狼要吝啬得多。

狼其实比较粗野,它没有小心翼翼地躲藏和守护猎物的习惯,但是熊的到来却激发了它保护猎物的本能,让它更加珍惜猎物。猫通常会更仔细地观察猎物,但由于熊的体型和力量,它们不得不交出猎物。它们对熊的不同态度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首先,狼有对付棕熊的能力,而独居猫则没有。猫科动物更怕受伤,这可能会导致无法捕猎。他们不值得为了一顿饭而与棕熊搏斗。

其次,猫像狼一样输得起。狩猎大型有蹄动物是一项艰巨而危险的工作,而狼比猫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狩猎上。作为狩猎的猎人,狼可能会连续数小时追逐猎物。猫是伏击猎手。它只需要埋伏好“伺机而动”,找到猎物后再发动突然袭击。狩猎的能量输入相对较小。

而且,狼的狩猎成功率不如猫。狼在黄石猎杀马鹿的成功率只有25%,在北欧猎杀驼鹿的成功率只有一半左右(45~64%)。山猫猎驯鹿和狍子的成功率高达70%和52%,美洲狮猎鹿的成功率高达82%。总而言之,猫的狩猎付出较少,猎物来得也相对容易。

归根结底,猫猫能失去的东西还是比较少的。因为狼和熊可以啃骨头,但是猫不能啃,同样的动物尸体,狼和熊可利用的生物量比猫大很多。猫的臼齿已经退化,只剩下专门用来切鲜肉的裂齿。处理猎物的能力远不如熊和狼。所以,猫对猎物的利用是比较浪费的。它们通常只吃猎物身上最软的肉。例如,山猫在动物尸体上的利用率仅为21%。很多时候,即使熊不来抢,猫吃几口后也会准备丢弃猎物。

基于以上原因,将同样重量的动物尸体扔给熊,狼的实际损失远大于猫。同样,熊吃的都是剩饭剩菜,狼吃饱了,猫没饭吃,所以一旦猎物被熊吃掉,山猫和美洲狮就会离开,它们就是这样。没有必要怀旧。

狼可不愿意白白给棕熊打工。它选择战斗到底,而猫则相对更加合作。事实上,在有熊的地区,狼并没有变得懒惰,而是花在对付熊上的时间变多了,打猎的时间变少了。

在猎物争夺战中,棕熊占据绝对优势,而狼群则损失了很多猎物。在这种情况下,狼应该通过更多的捕猎来弥补损失。但事实上,有熊的地区的狼不仅捕猎量少,而且猎物更小(成年鹿变成小牛),营养摄入也远少于无熊地区的狼。这将对整个人口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狼在北欧的重新安置与棕熊密度呈负相关,推翻了熊不影响狼的传统观点。

很明显,狼不适应熊的掠夺。在与熊的博弈中,狼的顽强策略得不偿失,猫的退却策略更是高明。狼群似乎陷入了“损失厌恶”的陷阱。虽然放弃猎物再去捕猎更有利可图,但狼还是不愿意把肉拱手让给自己。走出“损失厌恶”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心甘情愿。猫对狩猎的投入较少,也更愿意负担得起。与体力狼相比,艺术猫比土匪具有先天优势。

评估捕食者对有蹄类动物的影响是保护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多个捕食者的影响有时是相加的,有时是补偿性的。猫和熊的共存特别容易出现“1+1>2”的效果,因为笨拙的熊也可以通过吃猫的食物来吃成年鹿的肉。

狼和熊的情况正好相反。既然狼不会因为熊的抢劫而增加捕猎,那么同一地区的狼和熊对有蹄类动物的联合影响应该小于两者之和的简单叠加,狼熊竞争缓和而不是加剧对成年有蹄类动物的影响。唯一要提防的是夏季新生小牛的捕食。狼会猎杀更多的小鹿,以免被熊抢走,而熊本身就是小鹿的高效猎手。

• 顶级掠食者之间的较量?棕熊降低了两大洲的狼杀率,2017年。

• 狼、人和棕熊影响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重新定居的狼群的扩张,2015年。影响欧洲温带林地食腐动物协会使用尸体的因素,2005年.

关键词:狼狩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