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远千里驱车赶来,就为了吃上一口短视频里的淄博烧烤:用本地特色的小饼,对折再对折,摁进盘里的蘸料,摊开之后放在手心里,夹上小葱,再把炭火炉上烤得滋滋冒油的烤串包在饼里用力一撸,抽掉铁签,开吃!
王小立还记得,从3月3号的那个周五开始,来淄博吃烧烤的人一周多过一周。谁也说不清楚淄博烧烤究竟是踩中了哪一条流量密码,热情的游客硬生生把夜市生意做到了午市。早上不到10点,就有客人堵在店门口,准备抢占第一波吃烧烤的座位。
“没有经验的餐饮人很难接住这波流量。”王小立在本地开了三家烧烤店,算得上是淄博烧烤界的“老人”。看着五一假期的客流量,他也不禁犯了难,“接待能力已经到顶了,已经是半瘫痪状态了”。
店主们早上6点半就跑到小饼厂家的门口,现场排队取号买小饼。桌上用来加热烤串的烤炉,原来50元左右一个,一度卖断了货,后来进货价涨到55元。每天用的鲜肉也靠抢,提前预定好,再派懂行的员工去取货,防止肉贩以次充好。
“我不希望这么忙,压力太大了。”王小立坦言,尽管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营业额也很难再拔高了。大多数烧烤店都已经到了运转的极限,到了晚上七八点,有些店顾客再想去吃,肉已经没了。
孙刚的店每天晚上要翻三次台,即使备好了食材,10点以后也不再接单了。员工们保持超高强度的运转,从早上6点左右开始做准备工作,到半夜一两点才算结束,连轴转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大半个月。只有下午两点到四点的两个小时,是难得的偷闲时间,两个烧烤师傅就在厨房里搬张凳子打盹儿。
比起赚更多的钱,老板们更担心出错。上菜慢了、口味不合适,都有可能成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吐槽的理由。而这个差评,在眼下的阶段,不仅仅会严重影响店铺的声誉,也会成为给淄博城市形象拖后腿的消极因素。
官方的态度也为淄博挣了不少好感。来自安徽的张洁(化名)在青岛出差,多出一天的空余时间,她和伙伴们坐上高铁直奔淄博,下车就吃上了烧烤,又买了炒锅饼、牛奶棒,对这趟淄博之行非常满意。唯一的不愉快,是她在牛奶棒里吃出了一根别针,但又想了想,淄博市民热情好客,她也要展现出外地游客的大度。
“原来说烧烤能够拉动淄博的GDP,我还不信。”王小立没想到,一串小小的烤串,能够维持近2个月的热度,让淄博真正出了圈。一时间,曾经盛名在外的东北烧烤、云南烧烤、四川烧烤纷纷让位,“进淄赶烤”成了烧烤届的顶流。
来淄博找王小立学烧烤的第一波“学员”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启程了,他们分别来自广东、山西等地,不过暂时都被王小立劝下了,“五一太贵了,酒店现在也没地方住了,你们还是等等再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