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解读|政治局会议提出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下一步怎么干?

频道:搞笑动漫 日期: 来源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会议对三重压力的表述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并指出,今年以来,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

会议指出,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就需要在维持已确定的政策框架之外,还得有制度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政策的优化和改革的深化要结合起来。

贾康:缓解表现在对相关经济数据指标的综合分析判断上。一季度情况跟预期大体吻合,是向好的,4.5%的GDP增速还是往合理区间靠近的,虽然其中很多具体数据“有喜有忧”,但是从下一段的趋势看,很大的可能性是“喜”的面会加大,“忧”的问题有希望得到化解、减少。

贾康:内生动力不强,这是经济学语言中常用到的概念,中央过去也对内生动力有所强调。当前经济运行内生动力还不强,这是可以得到实情印证的,因为中央的指导方针具有问题导向特征,前一段时间已三令五申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就是要解决民营企业信心不足、动力不强的问题。内生动力一定是微观主体在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情况之下自己焕发出来的,不是行政指令可以让它发出来的,不是你给它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它就马上能实现。这种内生动力要怎么增强,跟我们过去所说的让企业活起来是一个意思,离不开制度和机制的改革创新。

贾康: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就是从调动“内生动力”角度而言。在宏观政策上,一方面,现在已有的政策框架要维持,继续带有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中,财政政策积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作用力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是必须贯彻的,以两大政策的配合来扩大内需。

但是光讲政策面不够,还得有制度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其实这是更难的。怎么样打造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怎么样真正在企业“负面清单”、政府“正面清单”和“责任清单”这一套机制已经有了中央要求之后,把它们建立好?如果把这些改革创新能推进好,就是建立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了。所以,政策的优化和改革的深化要结合起来。

讲力度更多地表现在总量扩张上,要保持力度,比如财政赤字率从去年的2.8%提高到今年的3%,标志着扩张的力度有所上升。讲提效就更复杂了,总量上更合理的反周期是提效,结构优化更是提效,总量调节跟结构调节的结合,要力求达到综合绩效的提高。

领导人明确指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实际生活中怎么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人”的待遇?务实务虚都得抓。一方面,要解决他们受到的“实务歧视”问题,另一方面,要坚决按照中央所说,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及予以批驳,以正视听。

什么是“实务歧视”现象?比如,在务实层面,广大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打交道的管理部门、金融部门,在实际态度和方式上,与“自己人”的定位,还往往出现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