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作的上下杭街区是传统商业街,没有足够的停车位,自己有车也不敢开。”老城区商业繁华,但公共服务却不能及时跟上,高凤兰的无奈,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去年,福建省纪委监委将“加大公共停车位建设”纳入“点题整治”项目。最近,高凤兰的烦心事得到了彻底解决:距离单位200米不到,一座拥有232个车位的地下机械智能停车楼已然落成。每天花费几块钱,便可享受“一键停车,智能找位”的便捷服务。
什么是“点题整治”?2021年以来,福建省纪委监委着眼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聚焦群众切身利益,探索形成“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工作机制,通过项目化推进、流程化运作、清单化管理,深入纠治重点行业、关键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背后的责任、腐败、作风问题,让好风气在基层一线充盈。
拿着新办理的第三代社保卡前往医院就诊,排了好久的队,到了诊室才发现新卡还得激活才能用,厦门市民熊女士前不久遇上了这样的烦心事。重新取号、排队、激活,她一趟跑下来,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了。
紧锣密鼓的整治行动,很快见效。再次步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插卡、读卡,电脑屏幕上出现了熊女士的社保信息和以往就诊记录。“‘点题整治’解决的就是群众的急难愁盼,小切口、项目化,群众所点的‘题’就是我们要重点整治的身边事。”福建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徐奕真说。
满满的获得感,也体现在患者家属朱贞娴的一次异地就诊经历中。今年1月,家住莆田市仙游县的朱贞娴发现爷爷呼吸不畅,到县医院检查后发现,慢阻肺病情已经发展得比较严重,急需转到省级医院。本以为流程复杂,没想到医生直接调阅了县医院的检查影像,一次多余检查都没做,直接入院治疗。“既省钱又省时间。”朱贞娴说。
“整治公共停车位不足”“整治物业公司侵占业主公共收益”“整治餐饮外卖不卫生”……翻开近两年的19个整治项目,都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福建省纪委监委将其列入全省整治范围,推动“点题整治”制度化常态化。
一张会议照片,至今摆在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郑彧的办公桌上——来自生态环境、公安、市场监管等不同部门、身着不同制服的工作人员,围坐一堂、各抒己见。案头一份数据引人注目:2020年福建省12345热线梳理出来的群众关于生态环境的投诉意见,居然有20余万条集中在噪声扰民上。
“这暴露了我们工作着眼点和群众关注点存在脱节情况。”通过细细梳理,郑彧发现群众所反映的噪声扰民问题,涉及工业、交通、市场、园林等多个领域,“但按照分工,生态环境部门的权责只集中在工业噪声上。”
“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使得多部门、多地域的联合监管成为工作常态。”郑彧说。在福州,针对公园广场舞扰民问题,市生态环境部门和园林部门联合在市管公园和相关广场等重点区域建成105台噪声监测显示屏;在厦门,为解决工地噪声问题,厦门市出台文件明确工地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应接入市一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在泉州和宁德,交警部门针对“飙车”等扰民行为,巡检结合、依法处理……一套组合拳下来,2021年、2022年福建全省信访噪声投诉量分别下降29.6%、14%。
长期从事体制改革相关工作,拥有着丰富跨部门协同工作经验的吴涛,在近两年的“点题整治”中主要承担“社会评价”工作。曾参与过4个课题评价的他,对于“点题整治”所提升的基层治理效果感受尤为深刻。
在福建部分农村地区,曾经存在农村三资利用不规范等问题。泉州市安溪县纪委监委把村级党组织研究“三重一大”和村民代表大会研究重大事项同步搬至“云端”,让即使在外的群众也能知道村里的钱怎么花、事怎么做,满足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村务、党务、财务阳光透明、民主决策,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点题整治’点的是民心、整的是作风,我们将持续用好监督利器,坚持改、治、建一体推进、一体发力”
“刚领到残疾证,低保就办下来了”“工作人员上门协助办理,真是太方便了”……今年以来,不少莆田市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不小变化。变化源自莆田市纪委监委为深化“点题整治”而构建的“智慧监督”平台。曾经多次出现的困难群众未能及时办理低保问题,终于有了解决办法。
去年下半年,莆田市纪委监委以促进职能部门转变作风为抓手,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慧监督”平台,推动监督工作智慧化、机制化。该平台集信息公开、数据采集、智慧监督等功能于一体,聚焦16个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梳理群众反映集中的诉求,从中发现问题线索。
“‘点题整治’点的是民心、整的是作风,我们将持续用好监督利器,坚持改、治、建一体推进、一体发力,努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福建省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