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丘,地处太行山东麓。因南北窄、东西宽,地势西高东低,内丘县域宛若一柄玉如意。在这柄“玉如意”的顶端,以苹果树为代表的经济林木染绿了太行山深处。
苹果产业的发展,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这儿的红苹果是怎样变成了让农民致富的“金苹果”?日前,记者进行了探访。
无人机拍摄的内丘县岗底村。该村是全省闻名的苹果种植专业村,以苹果树为代表的经济林木染绿了太行山深处。 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过去,岗底村一直有种植苹果的传统。然而,由于管理技术不过关,长出来的苹果个头、着色、果形、口感等不佳,价格卖不上去。随着市场对果品要求越来越高,怎样把苹果种好成了很多果农的心病。
1996年8月,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来到岗底村,倾心倾力开展科技扶贫20年。他生前研究制定的富岗苹果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让种植有了标准,让果品质量有了保障。现在的岗底村,是全省闻名的苹果种植专业村,富岗也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创业初期,李保国自己垫上几万元的科研经费,在村里推行苹果套袋技术,还手把手教会我们使用。”说起李保国对乡亲们的情意,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李老师不仅是‘科技财神’,他还被村里的老老少少当作亲人。”
村民杨双奎是李保国教授的“得意门生”,他跟着李保国教授学习了近20年的苹果种植管理技术,很多新技术都是在他的果园里先行先试,然后逐步推广。“种果树一定要进行标准化种植。”他说,现在的岗底苹果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价格卖得好,这都因为果农按照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来种苹果。
在岗底村,果农种苹果像流水线上的工人工作一样,按工序和标准来,怎样挖定植坑,怎样沉实定植带,什么时间修剪,什么时间喷施叶面肥,什么时间疏花疏果,什么时间套袋,从整地到种植,从管理到采摘,从贮藏到销售,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一环扣一环,环环紧相连。标准化生产工序让富岗苹果屡摘国内外大奖。
富岗公司大力发展优质苹果连锁基地,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了整个冀中南太行山区果品产业的发展。“农药、肥料等所需物料由公司统一采购提供给农户,为农户统一做技术培训,保证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被严格执行。”富岗公司总经理杨振宇说,公司还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苹果类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真正做到了从果园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走进位于内丘县内丘镇的富岗健康饮品有限责任公司,一条新建的全自动智能分拣线已投入试运行。这条分拣线可以识别并测算苹果的疤点、光泽度、甜酸含量等,由自动称重感应系统智能分级,确保每一个苹果外观和口感都达到高品质。
龙头高举,龙身舞起。据统计,内丘县苹果种植合作社和苹果种植家庭农场共有32个,苹果种植个人独资企业有8个。该县正在积极招引并推进实施以分级分选、冷贮冷运、加工物流等为主的苹果产业链相关配套项目,坚持高质量打造现代果业的技术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提速。
“这些苹果树是先期嫁接到八棱海棠的根系上长出来的,经过这次嫁接后,将有效提高苹果产量与质量。”子水公司办公室主任葛金淼介绍,经过多年成长,内丘山区一些苹果树正在变老,而苹果育苗嫁接已成为提高苹果品质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