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好风景”走出大别山

频道:日本电视剧 日期: 来源

桐城市东关小学的老师在六尺巷向学生们讲解桐城的历史文化。记者 李 博 摄

皖西大别山,以青山绿水为背景,也是红色文化的摇篮,近年来努力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将青山绿水变成产品,用文化底蕴“画龙点睛”,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大别山的六安市、安庆市,感受春日大别山的别样美景和厚重浓郁的人文风采。

“以前的大湾村人经常说‘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大湾村人,七年过去了,大湾村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对记者说。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的大湾村,看到一座崭新的大湾村游客接待中心拔地而起,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这里遥望苍劲的马鬃岭,近看山村的小桥流水,倾听大湾村脱贫的故事。

恰逢当天采访是雨天,记者发现,在雨天的映衬下,大湾村显露出小桥流水人家的静好,白墙灰瓦的小楼鳞次栉比,宛如一幅静谧美好的田园山水画。在大湾村旅游服务中心,记者遇到了从江苏自驾游来的游客贝敏敏,他在退休后就做起了“背包客”,去过很多地方。谈起大湾村,他说:“大湾村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里的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结合得非常好。”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里,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七年来,大湾村牢记总书记嘱托,依托青山绿水和红色文化,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旅游业等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如今的大湾村变成了脱贫致富的幸福乡村。

“茶叶是大湾村的亮丽名片,村里积极发展生态茶业,形成比较大的产业规模,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带动村民种茶增收。”何家枝表示,近年来,大湾村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的绿色资源和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大湾村以“六安瓜片”等知名茶叶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该地还依托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质水资源,打造十里漂流项目,将汪家大湾、汪家祠堂、大王庙与十二檀等景点打捆创建4A级旅游景区,全面提升旅游品位。2022年,大湾村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0多元。

“如今的大湾村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做起了采茶工,村里环境越来越美,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何家枝笑着说。

“毫不夸张地说,皖西大裂谷是我迄今为止所见过最窄最野的山谷了。走进最窄处只能容纳一个人,手脚并用地往上爬,还是蛮刺激的!”来自南京的游客沈悦对记者说。近日,记者跟随游客,一起身临其境感受“皖西大裂谷”之美。

六安市金安区文旅局局长邓忠玉介绍,皖西大裂谷地处大别山脉,孕育于1.6亿年前,是国内罕见的山裂奇观。裂谷呈“V”字形,长约1500米,高十余米,宽数十米,是由流水沿断裂构造长期侵蚀下切所形成的山前盆地裂谷,有中国版“东非大裂谷”之称,被誉为地球身上的“美丽伤痕”。

其中,天然关隘“三道闸关”是谷内最具特色且最险峻刺激的地方。行走在裂谷中发现,景区内包揽天梯、地缝、月牙洞、一线天等景色,抬头是凌空对峙的悬崖,身侧是苔藓遍挂的峭壁,脚下是仅容一人的石凹或脚板,裂谷最窄之处只能容纳一人通过。景区为了安全起见,仅在必须助力的地方,加了铁链、做了木板辅助攀登。更多时候需要自己小心翼翼,双腿蹬着两边山壁,手脚并用,贴着山脊向上攀爬。

“这里确实是一个对人们毅力以及体力的考验,也是满足大多数人猎奇心的地方。游客不但可以观赏当地奇特的风景,还可以体验一下生活在自然界中比较狭小地方的感觉。”邓忠玉说。

裂谷内除了有奇峻多姿的峡谷地貌和洞穴景观,还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邓忠玉介绍,皖西大裂谷相传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屯军避难之所,故而这里还有很多遗迹遗址可供参观,如点将台、屯粮洞、藏宝阁等。这里还是大别山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最重要一次战役“张家店战役”就曾在此发生,指挥部旧址、名人旧居、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都是可供瞻仰的革命遗迹。

位于大别山山麓下的桐城老城,是游客们在安庆旅行中不可错过的重要一站。近日,记者走进了这座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感受这里浓厚深远的人文风景。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提起桐城,就不得不提起六尺巷。六尺巷内有诗画照壁、诗山、“懿德流芳”、“礼让”牌坊等景点。这条全长100余米、宽2米的名巷形成于清康熙年间,其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深刻内涵穿越时空,懿德流芳,使之成为后人接受廉让教育、弘扬清风正气的重要载体。

“行走于六尺巷,不自觉会让人感到桐城的礼仪文化,她激励着后来者大度做人,礼让处世。”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吴方胜说。

记者走进六尺巷发现,六尺巷片区正在进行恢复与修缮工程。据介绍,恢复与修缮工程项目于2019年开工,目的是重现“六尺巷故事”场景,更好地传承发扬“六尺巷文化”。为此,当地政府另选新址支持公立医院和近200户居民搬迁,并根据考古发掘、文献资料等按原形制重建。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预计今年10月份对外开放。

桐城素以“崇文重教”闻名,享有“文都”盛誉。文庙是桐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缩影之一,记者跟随游客走进位于桐城城区市民广场的桐城文庙,感受儒家文化的千年韵味。

吴方胜介绍,文庙是桐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缩影之一,始建于元朝延佑初年,是元明清以来桐城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由门楼、宫墙、泮池等建筑构成。门楼正面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题书,有镂空木雕、浮雕60余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等图案逼真传神。主体建筑大成殿供奉先圣先师孔子、“四配”及“十二哲”塑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近年来桐城市积极打造文化旅游为主,不断挖掘桐城市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地域特色,开辟新的旅游产业。桐城市积极打造以“六尺巷”为代表的文创产品,包括六尺巷行李箱、绒沙金摆件、六尺巷卡套等新颖别致、美观实用精美产品,备受市场欢迎。(见习记者 罗晓宇)

关键词:刷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