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阅读:改变人生 丰富心灵

频道:欧美电影 日期: 来源

第一位是我的父亲。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尽管他无法预知那个时代何时会结束,但他从不放松对子女读书的要求。记得每年春节,别人家贴的都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之类的春联,而我们家却一直贴着“发奋知尽天下事,立志读完人间书”。父亲是点燃我读书火种的第一人。

第二位是我在教育部工作时的一位同事。那是1996年,作为年轻人,我们在下班后有时会围拢在一起,说东说西,谈天说地。某一天,一位同事在闲谈时大发感慨,说他最敬仰的学者是陈寅恪,大谈清华四大国学导师,而我对陈寅恪先生竟然一无所知,于是心生了解他的冲动。周末到书城选了一堆关于清华和北大的书籍,开始恶补。

这一补不起眼,书籍一下子把我带进入了百年清华、百年北大,我的思想和精神受到了大师们的滋养,以至多年后参加清华培训班时,当带队老师带我们参观校园,在临时接电话中断介绍时,我自告奋勇代她讲解,老师听后,还以为我是清华的毕业生。

影响我读书习惯养成的第三位是东北农业大学原校长李庆章先生。那是1997年的一天,时任东农副校长的庆章先生到教育部办事,因为次日是休息日,我便问校长行程如何安排,李校长说去海淀图书城。在一上午的徜徉中,校长竟然选购了整整一拉杆箱书籍。我建议将书籍邮寄回去,但他坚持亲自带回去,原因是怕邮寄过程中把书摔破。我看到了一位不仅爱读书,而且爱护书的学者型、书卷气校长。

后来回母校,在他身边工作了十多年,他经常赠书给我,荐书给我,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家里的书也越来越多,书成了我最重要的家底。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教书的老师不是真教师,不著书的老师不是名教师,不藏书的老师不是老教师”。三者之间,藏书是读书人的基本行为表现,一名老师如果没有读书习惯,教不好书,更谈不上著书立说。

我任高校校长时期,为了响应教育部思政司“一校一书”倡议,发动教师写文章,汇集文章,在数量不足情况下,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拿出来,让他们从中选取。最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教育就是留着灯,留着门》一书,其中有70余篇文章出自我的读书笔记。

青少年也包括中年人用大量时间刷屏,这种碎片化的浏览非但不利于读书,而且非常有害,很多人连一本书都没有真正读透,碎片化的信息无法形成积累和积淀,就如同外卖让年轻的家庭失去了烟火气一样,家已经不像个“家”了,不读书,人类将失去精神的家园。

对于笔画清楚,我认为这是教人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认真严谨作风问题。一个字,多写一笔,或少写一笔,都是错字,人初学写字,是解决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马虎不得。

间架合适,讲的是除独体字之外的字,字的各个部分占比都是固定的,小学生用田字方格写字,就是要规范这个问题。这就像谋篇布局,必须有全局观;又如用人,要根据他能力大小给他舞台空间,如果能力与岗位不匹配,要么把事搞砸,要么把人搞跑。

行款整齐,讲的是一行字,从左写到右,写得整整齐齐。人们用大笔记本写字,就是来规范不能“出格”、“过格”。大笔记的格就是规矩,当字写到一定程度后,即使在大白纸上,照样写的整整齐齐,这看似没有格,没有了规矩,但实际上已经因为长期的训练,让规矩刻在了你的脑中和心中,慎独就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