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写:牛荦,济南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书架前,牛荦仔细地将一摞摞图书分门别类置于书架上,摆放成一条直线。这时看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她也忍不住像其他读者一样,倚在书架前细细翻看起来。
有人将图书馆比喻为“人间的天堂”,因为这里拥有浩如烟海的典籍,能满足人求知的欲望。因此在图书馆工作也被很多年轻人视为“神仙一般的工作”。在他们眼中,图书馆工作人员是藏经阁中的“扫地僧”一般的存在,轻松、稳定、坚守似乎是这一职业的关键词。
这里不仅有书,还能看展
见到牛荦时,她正与同事们在一楼大厅忙碌着,讨论着展示陈列品的尺寸。与想象中的一样,图书馆工作人员似乎都自带一种从容淡然的气质,这也许是他们每天与书籍相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沾上的几分“书香气”。牛荦也是一样。
“藏书票是私人藏书的一种标签,一般贴在书籍扉页上,也是一种小型的版画艺术。您看这一张……”随着牛荦的指引,大家将目光聚集在一张《木偶奇遇记》的藏书票上。这张十余厘米见方的图案里,艺术家根据故事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巧妙地将各个角色融合在画面中,并将藏书者的姓名隐藏在图案中。巧妙的创意设计与唯一性赋予了这张小小的纸张艺术收藏价值。
原来,来图书馆不仅能看书,还能看展。如此小众、雅致的艺术展览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让我们对图书馆员的工作有了不一样的印象。
牛荦在市图书馆借阅部已经工作了18年。对比这18年前后的工作,她对济南日报记者说了四个字:“今非昔比。”
跟我们传统观念中一样,18年前的牛荦,主要为读者提供图书借阅服务。那时还没有自助借还设备,借书和还书都需要人工处理,耗费时间精力。而且当时数字化阅读并不普及,读者更多的是选择纸质阅读。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在变化,我们不得不转型。”如今,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从传统的借阅空间逐渐延伸为广大市民的学习空间、知识空间、文化交流空间。在牛荦的日常工作中,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工作可不像刻板印象中那般轻松悠然,甚至可以用“烧脑”来形容。
“现在借阅实现了自助操作,我们在做好基础服务的同时,将部分时间精力转移到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推广活动中,用更加新鲜的创意活动来为图书馆引流,带动全民阅读。”牛荦坦言,在过去的三年间,受疫情影响,图书馆很多活动迁移到线上,实现了场内场外的互通。然而对于读书这件事来说,现场“对话式”的共读其实更具氛围感和感染力。
“等了三年,终于能放手做点事情了!”牛荦说,他们和各行各业一样,都对这个春天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双减”政策的落地,为孩子们释放了更多阅读的时间。他们是图书馆关注的重要群体。“我们常常在想,如何通过一个孩子来带动一个家庭,以此来形成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牛荦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济图微信公众号上他们策划举办的一场沉浸式家庭读书会的视频。活动前期他们邀请很多个家庭带着一本“春之书”来图书馆“赴约”。小朋友们现场聆听小提琴演奏、诵读春天的文章,通过这场阅读与音乐的创意融合,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读书体验。
牛荦说,每一个活动创意产生背后,都是团队人员一次次的“头脑风暴”。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除了保障日常的借阅服务,还要“挖空心思”,寻找灵感。
市图书馆有一套强大的大数据分析系统,这也是他们提高服务水平的一个依据。牛荦和同事们会根据大数据的分析汇总科学地掌握读者阅读需求,对不同群体的阅读偏好进行细分,从而保证阅读推广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像《平凡的世界》《活着》近两年一直蝉联借阅榜单之首。另外前段时间艺术类的书籍借阅量就一下增长,我们都会去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分析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不仅如此,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学会了出镜讲书,面对镜头用三五分钟来向网友读者介绍和推荐一本书。看到他们在镜头里落落大方地讲述,不由让人感叹:图书馆也很“卷”,工作人员也很拼。
面对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阅读无疑是一块精神信仰的压舱石。这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大家喜爱《平凡的世界》《活着》,因为它们文字中传递的坚韧与豁达,总能激励着我们前行。特别是对于身处在价值观与文化多元的环境下,我们更需要通过阅读去找寻方向。
想到这里,也就明白了牛荦和同事们为何执着于“转型”。因为他们,肩负着一座城市“领读”的责任。(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