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星空浩瀚,探索不止。4月18日,2023年“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将于4月24日在安徽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届时,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中科院、高等院校、航天企业的领导和院士专家,以及来自40多个国家的航天机构、驻华使馆和高校科研机构的来宾将齐聚合肥,共同参加这场航天盛宴。
启动仪式将于4月24日上午在合肥市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将公布2023年“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颁发2022年度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最高成就奖、钱学森杰出贡献奖、航天创新团队奖、航天国际合作奖;发布首次火星探测相关成果。同期,还将举办以“走向世界的中国航天”为主题的航天系列展览。
发布会上,2023年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同步揭晓。来自福建商学院的范治鸣设计的作品,从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到的1058份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该作品创作灵感源于今年航天日主题,包含了“格物致知”“叩问苍穹”“绵延庚续”“礼敬安徽”四个层面,将传统文化、航天典型元素以及徽派特色有机融合。
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吕波介绍,过去的一年中,中国航天硕果累累。全年实施宇航发射任务64次,再创历史新高;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梦圆“天宫”;我国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嫦娥石”,中国再添“太空印记”;高分专项完成天基部分建设,遥感应用服务华夏,惠及全球;“羲和”“夸父”双星逐日,我国初步建立综合性太阳观测网;“句芒”就位,遥瞰祖国绿水青山,助力低碳减排。今年,中国航天踏上新征程。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重大任务推进工程研制;中国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澳门科学一号、高轨20米SAR、新一代海洋水色等卫星今年将发射入轨。
一直以来,安徽与中国航天梦始终紧密相连。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被誉为“中国航天四老”的任新民、黄纬禄都来自安徽。“中国第一个探空火箭发射场”建于安徽广德,钱学森、赵九章、王希季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奋斗的足迹;1960年9月13日,中国第一枚T-7探空火箭在这里发射成功,此后6年里,30多次探空、气象、生物火箭发射试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为返回式卫星和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2年2月,承载着深空探测新梦想的天都实验室在安徽揭牌,实验室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将携手全世界航天专家探索宇宙奥秘,为我国深空探测重大工程提供重要支撑。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航天日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均已就绪。作为“东道主”,安徽将凸显“格物致知,叩问苍穹”的活动主题,融入徽风皖韵文化特色,亮点纷呈。
值得关注的是,期间还将发布体现安徽元素的小卫星命名,该卫星将于2024年搭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发射,为未来月球通导遥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展览展示方面,合肥专门设计“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展区,重点展现合肥市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围绕深空探测、量子信息、聚变能源等领域,和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取得的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成果。
航天日期间,合肥还将组织全市重点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开展航天主题宣传活动,全市所有收费A级景区对持有“会议电子票”的来宾免费开放。在航天日活动期间,将开展航天日主题大型灯光秀,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近年来,合肥市依托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聚力打造空天信息产业。目前,合肥市已汇聚空天信息产业各类主体近70家,初步形成了航天产品设计、制造、集成、测试、试验及信息服务的全产业链。一座“中国星城”正加速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