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新生儿落户文化程度被标注文盲,家长无奈吐槽,公安回应更引不满

频道:港台综艺 日期: 来源

在当前的很多农村中,如果有学生考上本科,就是十分值得庆贺的一件事,因为教育水平的差距,家长们都很少有上过大学的,并且同龄学生上大学的也少。

当学生的学历还没确定时,学生的户口上通常不标注学历,或者在更新户口的时候标注当时的学历。对于新生儿,在学历一栏,可以选择不标注,但是你这样写是几个意思呢?

在山东德州,一名家长在给新生儿上户口,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因为有新生命的到来。但是工作人员的做法却堵住了家长的高兴之心。

在事件曝光之后,派出所的工作人员也给出回应,“如果介意可以去掉”。于是引发一众网友吐槽,有其他地区的家长表示,他们那里都是写“学龄前儿童”的。

但是刚出生的婴儿确实什么都不懂,在知识拥有程度的界定上,确实是属于文盲状态。因此派出所在文化程度一栏给登记成“文盲或半文盲”也无可厚非。

引发家长不满,导致家长吐槽的根本原因还是心理上的不满。家庭中孕育出新的生命是一件大事,是令家长非常高兴的一件事,但是“文盲”可不是什么积极词汇,将它形容人都会造成不愉快。

而对于还没开始上学的学生,他还拥有未知的未来,就直接给定性成这种负面结果,家长的心理肯定会产生落差。等学生长大之后,知道自己曾经有这样的标签,肯定也会不满。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本就是十分复杂而庞大的事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负责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毕业生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对于一些细枝末节很难注意。如果这次不是家长提醒,不知道这种制度会沿用到什么时候。

在高校当中,有很多关于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和课程,这些专业出来的学生多数都会成为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为群众开展服务。为了满足工作需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专业化能力的培训,但是对于人情冷暖上,却有所欠缺。

学校要培养出有温度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才能为群众提供更全面的服务,社会氛围和风气也会更加和谐。首先学校应该从自身做起,将资金都投资到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地方去,减少那些名头上的投资,只有学校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毕业后才会想着报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