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林而兴,向林生长。作为地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区域的五指山市,生态在当地的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沿着省政府工作报告锚定的目标任务,五指山市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理念,勇于先行先试,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为海南自贸港生态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新范式”。
“巡护到一处密林时,我们发现一头受伤的海南麂趴在草地上一动不动,眼睛却睁着,那眼神很真诚。”王道真介绍,他们现场观察后判断,海南麂是受外伤导致身体无法动弹,一行人对其包扎、喂养泉水等后将其放归森林。
王道真介绍,海南麂俗称黄猄,护林员们在雨林里已经许久没有见过其身影了,它的出现说明近些年来海南热带雨林的保护有了效果。海南麂跃向森林后的那一刻,让他不禁回想起了鹿回头的传说故事。
类似保护的场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已是常态。依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扁平化等创新的管理体制,若干网格化分布的管理站点和护林员覆盖雨林每一处角落,对热带雨林实施最严格的保护。
在五指山片区,自去年以来,这里已搭建起包括红外线热感应触发相机在内的监控网络;信息化数据已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智慧雨林平台、巡护终端系统等实现数据共享,为雨林管护和研究工作插上“空中”翅膀。
“我们整合14类林长考核关键指标,构建了林长管理的一张底图,建设森林资源监管信息平台。”五指山市林业局局长张圣介绍,他们通过信息化来把每一级林长制工作人员都落实到责任上,实现24小时网格化管理,不仅仅是冠上名字即可完成工作。
收到信息后,文琼莲便立即线上转交和提醒五指山市林业局公益办,再由公益办派出人员与管护站护林员现场核查,同时协调辖区林长办查找当事人,进行警告教育,并加强每日监管上报,加快现场复绿。
拓宽“雨林+”道路。开办雨林文化展和雨林时装秀、承办“雨林与您”体验活动、配合取景拍摄综艺节目等各项举措,大众贴近了雨林,给未来也积蓄了更多可能。
作为曾经的国定贫困市县,五指山市推进工作的重心在乡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执行好这项嘱托。
拉起海南日报记者的手,毛纳村村民王柏和迫不及待地说起变化,“去茶山的道路打通啦,我们的手工茶坊还扩大了厂房……”
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去年,毛纳村着重做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一心(游客服务中心区)、两轴(村庄沿途主要景观、生态河道景观)、四区(五彩稻田片区、黎族船屋片区、茶山片区,露营营地片区)、多点(多个村内居民房、景观节点以及标志性构筑物等)”结构体系为基础,以一点带动(以毛纳村为龙头)、水陆并行(水路泛舟、陆路骑行、雨林穿越)、六村联动(六个自然村联动发展)为抓手,优化提升毛纳村空间布局,着力打造村庄内涵式发展。
五指山下,人和景美,深山里的校园、繁茂的大树下,飘扬着生动的稚音,爱歌唱的黎族人用自己的方式道出心中的感情。去年7月,毛纳村组建毛纳村“1867”歌舞队,8月成立凤凰花童声合唱团,老的少的齐上阵,志在讲好毛纳奋进故事。童声合唱团原创和改编6首歌曲,孩子的歌声通过博鳌亚洲论坛走向世界舞台;歌舞队自编舞蹈,村民们通过舞蹈,打开迎客交流心声。
曾向萍是海南省农科院植保所的副研究员,从2022年开始,她几乎每个月要在繁忙的科研任务中抽出时间,从明亮的实验室一头扎进深山里,直言“乐在其中”。
“这里的泉水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但土壤环境难尽人意,我们借助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改良土壤和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减轻了经营成本,成功种上了高山蔬菜。”什哈村高山蔬菜基地负责人强浩表示,基地现在每天往外运送各类叶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画卷已经徐徐展开。在这里,伴随着政策的有力落实,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宝山硕果累累”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