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经济指标上行,人流物流更加活跃,工厂车间港口一片繁忙……客观的经济数据里、火热的经济生活里、基层一线的调研里,跃动着经济发展向好的信号。
逐月向好——海关总署4月13日发布数据显示,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月度增速从1月同比下降7%,到2月快速增长8%,再到3月提升至15.5%,外贸进出口开局平稳,逐月向好。
创下新高——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当季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创新高。同时,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今年首季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创新高,经济持续向好带动企业贷款需求回升。”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此外,1至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消费实现由降转增;投资增速回升至5.5%;吸收外资增长6.1%;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6%,保持基本稳定……近期发布的多项前两月宏观经济指标都出现了企稳回升,延续向好势头。
与宏观统计数据相呼应,多个细分领域的指数、指标,也反映出经济企稳向上的趋势和内生动力增强的态势。
343.4万户,这是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办涉税经营主体户数,这一数据同比增长7.2%,较去年全年加快8个百分点。税收大数据还显示,企业对未来生产经营的信心在一步一步增强。3月,全国企业采购金额同比增长14.1%,较1至2月提高12.8个百分点,4月1日至5日进一步提升至同比增长23.8%。
65.05%,这是今年3月全国工程机械平均开工率,这一数字比2月增长11.28个百分点。开工先动土,挖掘机运行是工程项目开工的信号。3月,挖掘机平均开工率达到69.35%,比2月增长11.88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怎么看?既要在数据中客观分析,也要在深入经济活动中去感受。从展会、工厂车间,到街头巷尾、工程工地,在每天的经济活动中,更能感受中国经济的活力。
展会是观察经济的一扇窗口。4月10日至15日在海南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是我国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举办的首场重大国际性展会,透出消费市场复苏的暖意,展现大市场的魅力。来自国内外的3000余个优质消费品牌前来参展,许多细分行业的国际头部品牌首次参展。
实时监控的百度地图大数据表上,无论是全国重点客运枢纽的平均客流指数,还是重点旅游景区和热门商圈的人流数据、拥堵指数,都在渐渐升温。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展现出一派越来越热闹的景象。
中午12时,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北路的永顺得小排骨店门口,客人络绎不绝。“1月开始,客流就开始慢慢恢复,目前我们客流量已经几乎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了。”餐厅负责人王兴谋对记者说。
走进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正有序运作,公司新研发的超充超压产品从去年开始交付,今年进入批量供货阶段,年度订单已经排满。“近三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额超5970万元,前不久国务院明确将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为我们研发创新注入不竭动力。”公司财务负责人赵钰说。
多视角观察中国经济,数据向好暖意释,信心日增动能强。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认为,总体看,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向好。不过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稳定社会预期,提振企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