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心居》人物心理解读:顾昕真的把我恶心到了

频道:都市电视剧 日期: 来源

刚刚把《心居》追完,确实是近几年少有的好剧,同时结合自己最近在学习的萨提亚模式(萨提亚模式是针对家庭治疗的,而《心居》恰恰是家庭剧),对剧中人物有了自己一点见解,与各位分享。为什么会以顾欣这个角色开始?这是大家口中典型的失败者和渣男,而我恰恰希望从这样一个典型的反面人物,运用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的两个工具(冰山和雕塑)去解读,通过另外一个角度提供大家一点不同的看法。

他们三人的家庭沟通模式的雕塑:妈妈指责爸爸,爸爸远离逃避,顾昕指责妈妈。一个自卑而又强势的妈妈在丈夫那里的得不到的经常会转移和投射到孩子身上,母亲通常通过情感绑架来要求孩子满足她所有情感上的需求,这也就是所谓的高期待,顾昕就是被母亲高期待下长大的。

在父母高期待下长大的孩子的冰山 : 1. 行为/语言/情绪:做事认真,容易紧张,语言刻板,不自信。 2.感受:挫败,累 3.经常有的想法:我失败了,就会对不起父母,让人看不起。我只有做到最好才值得高兴。只有满足父母的期待我才是个有价值的人。 4.期待:我能满足父母所有的期待。 5.渴望:得到认可和赞赏, 6.生命力:价值感低,安全感不足(不自信),与人链接不足(人际关系不好)

我们回顾与顾昕相关的故事情节:离开谈了十几年优秀的初恋女友迎娶高官女儿葛玥,丈人失势后在原来单位里因为人际关系差彻底无法立足,选择去街道办事处后,为获得上司的赏识不惜违法乱纪,最后锒铛入狱。一方面我们看到顾欣做事特别认真努力,另一方面为了达到升迁的目的而不择手段,顾昕内心有一个非理性想法是:只有不断地升迁才能满足父母地期待,否者我就是一个失败的人,被人看不起。

这个非理性想法是非常强大的,最终促使他越过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做出犯罪和出轨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一种偏差行为(我们要防备身整天在朋友圈打鸡血特别积极向上的人,他们在某些情境下会选择不折手段)。我们再看看顾昕在冲突中的沟通模式是讨好和指责,顾昕对上司或同事的沟通模式多是讨好,讨好背后有被压抑的愤怒,而愤怒的背后是挫败和无能为力,所以顾昕地表情看起来就是累;对母亲和妻子的沟通模式则是指责,指责背后是被压抑的受伤和孤独,所以他沉默寡言,而实际上内心有很多的话被压抑了,最后通过出轨对象把这种压抑情绪宣泄出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存在即合理,顾昕会走到出轨入狱都是为了求生存而做出的选择,本质上是高期待父母的影响和家庭沟通模式导致价值感低,不自信,与他人链接不足。有趣的是剧中男主施源也是这样的情况,外在的行为/语言情绪模式也是有相似之处的。

父母对孩子可以有期待,期待被满足我们就会高兴,不被满足我们就要学会面对自己的失落。而高期待则是移情和投射,这里经常有情感绑架(父母常用语:我都是为你好),不被满足就指责,这在中国的男性和独生子女家庭中普遍存在。当然,我并不是想为顾昕的错误行为找原生家庭的借口,而我的文章只想告诉大家了解人性比道德批判更难也更有价值。

在解读顾昕这个角色时不得不提到他的妻子葛玥,葛玥在剧中是一个完美小白兔的形象出现,在老公出轨后又以一个拯救者的人设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葛玥是一个典型被过度保护下长大的孩子,而这种现象在现在家庭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此书构成了现代都市人的共同焦虑。因为,这十几年的经济生活的变迁深刻说明了,房子还是一个城市冒险之地。小说中时时以嘲弄语气谈论的展翔,其实就是新上海的冒险家。没有文凭,没有出身,也没有经过社会历练的他,单凭无人可及的魄力,就搭上了房价的快通车,坐拥十几套房产,迅速累积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即使是房子的“受益者”,也未见得获得了更好的生活。在小说中,展翔除了追求顾清俞以外,整日无所事事,并无其他追求,也未能在精神上展现出更为卓越的品质。

滕肖澜表示,“《心居》的侧重不是‘居’,而是‘心’,书中大多数人都在为了心中所想不断努力,顽强地生活、奋斗着,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居所。希望读者在看完《心居》后,在感慨‘人生不易’的同时,能够更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即使身处逆境也始终对人生抱有希望,这是我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

关键词:心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