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模仿犯》豆瓣7.4:导演手法有亮点,但故事框架略拧巴

频道:剧情电视剧 日期: 来源

从《我们与恶的距离》开始,台剧悬疑犯罪题材如同发现了财富密码一般,集体聚焦讲述司法体系、环境与人之间的因缘恶果,化成一抹独属于台剧的特色在 Netflix 和 Disney+ 大放异彩。无论平台和项目大小,几乎都未能规避这一固有路径,哪怕是被当做特别挑战者的《模仿犯》也不例外。

《模仿犯》改编自日本推理女王宫部美雪同名畅销小说,原著名气和演员阵容让其在项目建立之初就成为台剧悬疑市场最受期待的作品之一。

然而,31 号在 Netflix 上线播出之后,不过 3 集就明显出现了收视疲软,除了演员阵容和播出平台高级之外再也找不出什么特别的亮点。甚至,由于其内容偏向,剧集在逻辑和细节上出现了有伤大雅的 BUG。豆瓣评分至今停在 7.4,打破之前同类型剧的高分惯性。

年度力作打出了普通悬疑剧的水平,台剧悬疑这一次怎么失策了?

在内容极度同质化的年代,悬疑剧开篇氛围感塑造和所释放的有效讯息多少决定了该作品初始观众的去留。铺垫悬疑氛围容易,在极短时间内展现故事主题和所有主线很难。

不得不说,《模仿犯》是聪明的,它用多线并进的形式,搬出了一个足以当做剧情小传 PV 的预开场。

剧中,开篇第一句话便提出本剧想表达的核心问题:你相不相信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杀人凶手?

而后用 3 分钟时间,通过道具布景、台词等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主要人物郭晓其、大 BOSS 凶手 Noh 和大概主线,将悬疑氛围拉满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全剧大主线和主题。正片用养子杀人案和扫黑两个案子完成全剧 3 个主题铺垫。

养子案发生时正值全台扫黑期,在其他检察官得过且过时,郭晓其用两周时间玩了 121 次游戏,还未成年嫌疑人清白。通过调查过程铺垫剧中检察体系的大环境状态,突出郭晓其的认真和特立独行。

之后用其检举检察官学长的违法之举展现郭晓其的刚正不阿和顽石本性,并用两个案件中媒体的做法将剧中媒体风向的偏向性和作用性广而告之。最后进入主线,逐步引入关键人物,以花园断掌案为始揭开连环杀人迷局,探讨 " 人人都是模仿犯 " 和人类内心黑暗的隐藏性和劣根性。

用最简单整齐划一、齐行并进的形式,将故事主体对半切开,再层层挖掘,复盘整理较为复杂的剧情框架。

此外,剧情框架架构完成后,又改编还原了原著中的司法结构框架。

《模仿犯》是日本 IP,台湾地区的检察制度在检察官的角色定位以及职权配置等方面与日本几近一致。检察官是侦查程序的主导者,司法警察官、调查员等都是其辅助机关,协助或服从检察官的指挥,随时将侦查结果移送或将搜集的证据结果向检察官报告。

较为相似的司法检察体系让剧情框架套入后,既贴近原著也不会有太大违和感,不用花费太多力气便让整个框架和故事成功落地。

不过,太过 " 聪明 " 的框架有时候未必会一帆顺利,特别是在想表达的内容主题与悬疑推理必备要素没有较大关联时。

从剧中铺垫的养子案可以看出,郭晓其证明了嫌疑犯少年无罪,但该案没有给出真凶,也许是借此直白表明台版《模仿犯》重点不在推理追凶,也不是单纯讲解故事。而是通过环境与人的变化和不公,着重展现正义与邪恶之线,警醒、抨击和反哺现实。剧中主要是聚焦在对台湾媒体乱象、检察司法生态,以及事不关己的社会氛围的抨击。

这一核心目标使得内容描写有所侧重,主题并行推进的形式导致剧情框架和世界观制定铺垫完成后,世界线收束得太早,整体节奏明显缓慢下来。甚至为了体现主旨主题,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忽略不掉的 BUG,导致剧情单薄,细节更是经不起推敲。

如剧中故事发生在 90 年代末的台湾,从现实角度考虑,当时监控虽然没有遍布各个角落,但也覆盖了多个主要街道路口。然而无论是凶手还是被雇佣的 " 帮凶 ",愣是没被发现任何踪迹,找人全靠排查旗下资产,有些强行制造障碍,拖时长的嫌疑。且全剧破案几乎靠推测和心理斗争,很少有直接证据出现。

而后期,郭晓其的智商思维直线下降,在已经确定陈和平是凶手的情况下,作为检察官,没有派人跟踪监视,仿佛将找证据或预防其犯罪抛之脑后。最后导致胡允慧丧命,自己黑化,强行入狱找到自己亲手送进去的检察官学长进修取经,开启反杀之路。

为了进入某环节而强行更改既定发展线,整体逻辑看起来顺畅,但仔细观察过于刻意。

其实,台版《模仿犯》进行如此改编和如此内容偏向的原因,与原著内容和作者风格息息相关。

宫部美雪的叙事较其他同类作家有些缓慢,且喜欢用朴实的文字编织残忍的故事,习惯把对笔下人物的同情融入其中,但她对弱者并不会站在上帝视角或者道德制高点评头论足,而是尽量融入现实,以平视的角度表达平静的悲悯之心。

虽然台版《模仿犯》已经还原出了原著想表达的 " 现实中没有那么多大快人心 ",但在内容偏颇和细节缺失后,又不小心将血腥、暴力误认为是对 " 残忍 " 的表达。让其传达的悲悯达不到原著的深度,也没有完全表现出原著所传达出来的立意。

从制播改编现状来看,《模仿犯》的进攻失误与台剧所处的市场环境有关,也将台剧制作环境和市场生态优劣面解开到了台面上,撕开其制造多年的 " 掩耳盗铃 " 假象。

近些年,台剧的进击和创新脚步我们有目共睹,导致大众习惯直面台剧的复仇成功和 " 文艺复兴 ",忽略了台剧当初失势的原因。

台剧的制播模式和风格与日剧极为相似,甚至有时候能明显看到其步步追寻日剧的影子。大多时间,日剧动一步,台剧才会动一步,似乎从未想过超越和创新。然而此时,新观众开始对互联网趣味丛生的多样内容转移兴趣,该行动模式将台剧的巅峰截至在了 2009 年的《终极三国》,之后推出的作品怎么也翻腾不出水花。

当第 46 届金钟奖视后奖项与口碑双重分离后,台剧终于自省自查,推出了《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划时代的翻新代表作。只是细看之下,《我们与恶的距离》依旧有日剧的影子和风格,只是其着重突出了台剧的语言、滤镜和文化特色,且不再制造美好,编织梦想。

这一发现让台剧全面步入剥离幻象阶段,并逐渐把揭露社会各界黑暗当成准则,再加上 Netflix 和 Disney+ 的推波助澜,掩盖了台剧实质上还在追逐某一趋势和脚步,并未真正做到创新和超越的事实。

《模仿犯》亦是如此。原著风格极为稳重,始终处于本格和社会派之间,不偏不倚。而台版显然没有考虑到内容风格问题,全剧展现了台剧现在的技术面的细致要求和进步,以及台湾演艺界生态,其过度专注在主题的细部叙事。最终追求的趋势与原著内容立意产生严重的断层割裂感。

也许,观众和读者对该剧有如此大的失望落差,有原著名气和演艺阵容拉高了观众期待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商业包装上颇为成功的台版《模仿犯》在内容立意表达上是一部刚进及格线的推理剧,且毫不留情地揭开了台剧掩盖多年的复兴表象。

关键词:模仿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