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赤壁之战曹操输了,对天下百姓来说太可惜了,中国统一推迟了70年

频道:动作电视剧 日期: 来源

实际上,张昭为人忠直,节操杠杠的,孙权向来很敬重他。不过,因为那个疙瘩,尽管 20 年过去,两人还是有放不下的心结。在孙权眼里,20 年前,在决定孙吴存亡的赤壁之战中,张昭他扮演了一个投降派的角色。

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战役。经过小说、戏文、教科书的渲染,一般人都会站在孙刘联军的立场看待这场战争,把它当成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落败的曹操,则成了反面的笑话。然而,如果我们抛开孙刘一方的政治宣传,站到所谓“汉贼”曹操,或者“投降派”张昭的立场上,会发现这场战争有着细思极恐的意味。

当时,南方主要存在三个割据人物: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以及江东孙权。此外,刘备是个大咖,笼络了一帮精英,但其时还没有自己的地盘,寄居刘表篱下。南征荆州出奇地顺利。曹操的十五六万大军开拔不久,刘表就病死了,继任荆州牧的是他的次子刘琮。刘琮听到曹操来势汹汹,直接投降。益州牧刘璋也很识做,“遣兵给军”支持曹操的统一大业。曹操很满意,整个世界,只剩下两个人让他头疼了。

刘备和孙权,最后站到了曹操的对立面。但就两人与曹操的利害关系而言,他们的性质其实完全不同。刘备早年依附过曹操,后来又反叛过曹操,属于跟曹操有严重过节的人。 而且曹操的眼睛很毒,看出刘备虽然像寄生虫一样投奔这,投奔那,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积攒了名声、人心与人才,是个一旦忽视就会做大的人物。当刘备得到刘琮投降的消息时,曹操早已将他列为下一个收拾的对象。

孙权不像刘备,他与曹操素无嫌隙。他之所以要跟曹操对抗到底,是因为曹操的统一方针与他的割据政策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孙权虽然表面也奉汉献帝为正统,接受册封官职,但他明显不安于现状,不想像刘璋那样,安安静静做个州牧或将军。他继任父兄的地盘后,频年出兵,攻打江夏太守黄祖, 到曹操南征荆州前,把黄祖杀了,势力范围渗透到了夏口 (今汉口),意欲窥伺江陵和襄阳。

刘备遂派诸葛亮去见孙权。诸葛亮一来就激将孙权,说孙将军你要么就举旗对抗曹操,要么就收起兵器称臣,现在表面服从,内心抗拒,有意思吗?然后又把孙刘联合后大破曹军,三国鼎足而立的愿景,跟孙权描绘了一通。听得孙权很激动,当场表态,“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下定决心,与曹操血拼到底。

当时,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恐吓信”,说他正率水军八十万,期待与孙将军“会猎于吴”。意思是要孙权认清形势,放弃抵抗。这封信,虽然曹操极力夸大了军队人数,但确实差点产生了作用,也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这就要说到最爱君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张昭。张昭是北方人,汉末天下大乱时,避难逃到了江东,受到孙策的礼遇。孙策死前,将孙权托付给张昭。从此,张昭与周瑜,一文一武,辅佐孙权,成为肱骨重臣。看到曹操的劝降信,张昭向孙权摆明了他的观点:不战求和。他主要说了两条理由:一是,曹操挟天子征四方,有正统性;二是,曹操取得荆州,江东 赖以安生立命的长江天险不复存在,实力强弱一目了然。当时,孙权阵营内,不止张昭一人主和。应该说,主和派还占据了上风。如果张昭成功说服了孙权,曹操统一全国的理想,在短期内就能实现。然而,这种可能性,如流星一闪而过,没有踪影。

为《三国志》作注的史学家裴松之曾无比痛惜这次统一机会的流产。他说,张昭尽诚辅弼孙吴,是为了给百姓一个安定的环境, 而不是为了协助建立一个割据政权。如今曹操平定北方,出兵荆襄,正是统一天下的好时机,张昭的建议获得通过,就能实现和平统一,免除兵连祸结、生灵涂炭,有何不好呢?裴松之说, 如果这样的话, 那么张昭“虽无功于孙氏, 有大功于天下矣”。

赤壁之战那年,张昭 50 多岁,是一名忠厚长者。他的愿望,是少一些战争,多一点和平,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他愿意站出来,响应统一的历史潮流。而他需要说服的对象,却是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孙权、鲁肃、周瑜,一个个少年得志,生性好斗,争胜好强。战斗,才是年轻人的态度。最终,年龄差距限制了他们的共同语言。

即便如此,当周瑜率领三万水军与刘备、刘琦的两万军队在赤壁会合的时候,中国的统一大门其实也没有完全关上:如果曹操的军队不发生疫病,如果曹操不轻信黄盖的诈降,如果战斗的那天不刮东南风,如果孙刘联军中没有人想到火攻……或者,正如曹操在战败后悲怆地想念起郭嘉一样,如果郭嘉 --那个据称智商碾压诸葛亮的谋士,没有在战前一年英年早逝,赤壁之战的结局是否又会改写呢?只是,所有的"如果",都抵不过历史环环相扣的偶然性。

关键词: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