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花几百W送娃出国留学到底值不值?3位成都国际教育家长的自白

频道:韩国电影 日期: 来源

论卷,还得看国际教育家长。

但他们不卷娃,卷的是自己。

在成都七中万达学校国际部十周年庆典跟3位家长浅聊后,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思:为什么人家已经那么成功了,还那么努力?

严于律己,言传身教,认真生活,先把自己活得漂亮,再发挥榜样的力量,陪伴孩子成长。

从读国际部,到海外读本科、硕士,也许还要进修个博士,对绝大多数家庭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事实上,送孩子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家庭,也不是每家都送得那么从容。

在面临抉择的时候,@Ella妈妈纠结了很久。

“Ella初中读的公立学校,学习体验算不上好,校园环境一般,教学质量不高。她自己确实很努力,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在学习氛围不太好的环境里,中考获得了成都头部私立名校的自主招生录取。”

但高一读了一学期后,Ella还是觉得压力大,到高一下学期就面临着文理分科,继续这样下去,上985/211的希望渺茫。站在十字路口,Ella妈妈和爸爸也开始认真思考未来不同路径的可能性及其优势。

“走体制内,竞争压力大,不说高考定终生,却也真的能影响一生。”

夫妻两人都是普通上班族,薪资水平一般,原本与国际教育无缘,好在前些年成都房子没限购、价格温柔的时候狠心多购置了一套,才有了往国际教育方面想的勇气。

最后,在家庭会议上,他们将问题抛给了女儿,让女儿自己做决定。

之后,就是果断出售房子,挑选学校了。Ella妈妈调侃:我们真成了自己常说的“‘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

Ella妈妈清楚,国际部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升学机制与普高截然不同,换轨到国际部后,再想回头参加高考不现实。“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是一条没有退路的路。”提前为孩子准备好教育资金是重中之重。

关于国际生的教育资金,七万国际部陈璞也说,疫情时期新生咨询时都会给家长打好预防针,把孩子读书的钱提前准备好,中途资金链断的情况时有发生,谁都不想让孩子处于尴尬为难的境地。

第一次到七万国际部,本来是陪着朋友的孩子参加体验班,没想到全新的上课方式一下就触动了Ella母女的心。“具体上课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那种感觉现在想起来都还很温暖。老师是真的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和学生平等对话。”

入读后,Ella学习热情明显高涨,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主动去参加各类活动,回到家后也更愿意分享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原本在初中不擅长的数学,都发展成了本科申请的目标专业。2021年,获滑铁卢大学数学专业录取。

看到孩子有这些变化,也坚定了Ella妈妈走这条路的决心。“尤其是孩子考雅思这件事,真的让我们觉得,孩子长大了,会为自己打算了。”

Ella一共考了7次雅思,前六次每次都有遗憾。毕业典礼上Ella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有句话妈妈仍记于心:你可以骗世界上的所有人,但始终骗不了自己。应付与敷衍实现不了目标,只有竭尽全力才能坦然面对自我。

从Ella只身一人前往加拿大搞定租房、采买生活用品、办理入学等一系列事情,再到她入读滑铁卢大学数学系后分享所见所闻,亲身体验多伦多、汉密尔顿、蒙特利尔、魁北克、温哥华等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去见识不曾接触过的文化和世界,人生的列车一步步向着更好的未来驶去,回望当初的选择,爸爸妈妈更加觉得卖房读书这个选择无比正确。

“当时我们的想法很简单,世界很大,需要走出去看看。跳出藩篱,到更高的平台,去遇见更优秀的人。”

与Ella一家无心插柳选择七万国际部不同,有根同学一家就是奔着七万国际部的“七”去的。

国际部教学方式重过程和个性化培养,深得非常重视孩子三观塑造的@有根爸爸的心。

有根爸爸本身就是一个敢想、爱拼、能闯的人。

从四川农村到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从中专学历进修到本科,用行动诠释什么叫不服输,“爱拼才会赢”。

“中专学的是工业民用建筑,毕业后分到北京项目上工作。当时也就19、20岁的年纪,对社会、对人生还没什么认识。理想中的工作是坐在整洁的办公室,能接触学到行业的前沿技术,而现实给了自己当头一棒。工地作业辛苦不说,中午吃完饭想要休息都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能有堆放钢筋的地方睡觉都是幸福。”

“有一天中午,我们几个同学找到一个铺满了刨木花的房间,大家高兴得狂笑。狂笑之后三个人都沉默了,泪水不自觉流淌下来。没想到有个这样的地方午休我们就满足了,多年学业到底是为了什么。”

也正是这场声泪俱下,让有根爸爸下定决心,要勇敢去创造自己想要的未来。

那个项目结束后,有根爸爸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成功转岗到了某重要项目的物业板块,世界各国驻北京的报社记者都在里面工作。

为了“保住”有根爸爸,团队主动向企业为他争取了选派日本留学的机会。但考虑到家庭现实,远在农村的父母生活多么艰辛,他毅然放弃了这次出国进修的机会,回到成都创业,发展至今。

也许正是因为自己没能拥有,到了儿子这里,不想再留遗憾。

选择七万国际部,始于“七”的名号,忠于团队的实力。“儿子是从学校拿回的七万国际部资料,我相信他决定拿回来给我们看的时候,自己就已经做了很多了解,并且有相当的意愿去读。”

在儿子的邀约下,有根爸爸陪他一起参加了访校。

也就是这一次进校园,与校长进行了半小时交流,有根爸爸便认可了七万国际部。

后续的面试、报名等,一应由有根同学自己完成。

这也是有根爸爸一直以来坚持的做法: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做决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从小学起,有根爸爸就常带着儿子骑行。年复一年,从骑二环到三环到绕城,再到成渝线,单程里程变长,有根从孩童成长为少年、青年,不怕苦、不怕累的秉性逐渐形成,敢于挑战、坚毅顽强的品格日渐显现,父子之间对彼此的情感与信任也更深厚。

“此生必骑三一八”,川藏线318是无数骑行人员的梦想。在高二下学期,父子俩邀请有根表哥三人组队,正式完成了从成都到拉萨的骑行挑战。

这一路谈天说地,纵览祖国大好河山,遇见形形色色的风景与人,共同克服旅途中的难关,有争执、有和解,22天时间朝夕相处,让有根在父亲心中真正成为了“大人”。

无论是后来的选专业、选学校,办签证,出国留学,爸爸都只是在有根提出需求时给出建议与支持,不去干涉儿子做决定。

经过成都西藏线骑行后,有根在父亲总结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词:驾驭。

此后,“理解、领悟、升华、驾驭”这四个词,就成了父子俩做事的共同标准。

这个浪漫的传承与发展,源自有根爸爸坚持的三观基石:“孝道,爱家,爱国,善良。”

“家庭,是庇护一个人成长的港湾,一个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起点。家人是与生具有的团队,这个团队需要经营,需要各成员之间同心协力,才能走得更高更远。而爱国,换一个角度来说,其实也是文化自信。作为中国人,我们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当下的一切都有来源、有根据,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给儿子起名“有根”,就是希望他知道,他的身后有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无数宝贵的智慧思想。

“而孝敬父母,是对父母的认可。”有根爸爸觉得,只有对家族、家庭认可了,才会有强烈的欲望去保护它、发展它。对国家,亦是如此。这些,最能激发出一个人源源不绝的内在驱动力。

不服输,爱拼搏,无疑是有根爸爸最亮的生命底色。

比有根爸爸更卷的是@佩茹爸爸。

其实把“卷”放在这两位爸爸身上,也许并不太合适。

因为他们的优秀已经成为了流淌在血脉里的自然行为。

有一种说法是:短暂的快乐来自多巴胺,长远的快乐源自内啡肽。内啡肽是需要我们克服意志,经历痛苦,才能享受到的踏实的愉悦。

和出身做抗争,突破学历桎梏,从四川农村到深圳大型外资企业,再返回成都任某世界500强公司管理岗,佩茹爸爸一步一个脚印,天道酬勤,活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励志剧男主。

大学之前,连县城都没出过,对外部的世界有着无限的想象和向往。考出去,就是当时走出县城唯一的方法。这个愿望,深深地扎在了佩茹爸爸的心中。

在那个初中才开始上英语的年代,没有多少人重视英语。而佩茹爸爸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勤奋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读写能力。

考上大学后,拥有了更多学习资源,他积极自律,持之以恒,继续深耕英语。

毕业找工作,在普遍英语都不好的情况下,他凭借英语优势敲开了深圳飞利浦的门。

终身学习,正是佩茹爸爸希望佩茹拥有的品质之一。此外,责任心、人品道德也是佩茹爸爸非常看重的为人核心。

出国留学,对于佩茹家而言,可以说是计划中的一条路,只是具体什么时候出去,要根据佩茹的情况而定。

“孩子小学时觉得可以读清华北大,再长大点可能觉得985、211,等真正上了高中,能考上本科就不错了。网上流传的段子,其实是很多父母的内心写照。”

对像佩茹这样的国际生而言,很幸运的是父母有能力去托举,能因时制宜找到升学路上的最优解。

“身边亲戚朋友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很多,自己也长期在外资企业,对国际教育并不陌生,很认可它的培养模式。”

读国际学校和国际部,并非一劳永逸,而是换了个赛道去学习。国际生也辛苦,也卷。不同的是,每个人卷得千差万别,不会优秀得千篇一律。

佩茹走的是艺术方向,申请海外本科需要独立完成一部能代表个人实力的作品集。主题如何确定,怎样通过作品来展现自己的技能和思想,不同专业分别怎么准备……即便有老师辅导,一个个难关也都得学生自己去面对、去解决。

去海外生活学习,英语是摆在所有国际生面前的头等大事。当其他学生在享受周末时,佩茹们正在某个英语角练习口语,修改申请文书……

经过三年勤学苦练,梦想照进现实,佩茹获得了有“艺术界哈佛”之称的伦敦艺术大学、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等世界顶尖艺术类院校录取。

显然,读国际教育学校的家庭,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都很有钱。

家长们有一个共同的初衷:让孩子比曾经的自己起点高。

国际教育,也并不是一条更轻松的路,路上多的挑战和竞争对手。不过,这确实是一个更注重孩子个性培养,有更多选择和更好出口的平台。

投资回报比,是很多国际教育家长被问到的问题,也是他们在做选择时无法避开、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

就像@佩茹爸爸说的,“花出去几百万,想要他们毕业后工作多少年把这个钱赚回来,不现实。”

“那份回报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视野,不同的未来。”@有根爸爸觉得,孩子在国际教育路上成长起来的创造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最为宝贵。

如果重来一次,@Ella妈妈还是愿意卖房支持Ella出国留学,“本来教育也不是为了一纸文凭,在该去经历、去见识的年纪有机会走走看看,很值得。这些阅历和经历终将陪伴她一生,为后面的人生提供力量。”

采访这部分家长,起因是国际教育高昂的学费,想了解他们是怎么思考这条路的。

但聊完之后,他们所秉持和践行的人生理念,身体力行认真对待每一段时光,言传身教培养孩子,更值得分享和学习。

有的孩子长在田野,到处荆棘密布,落得一身伤痕。

我们或许没有足够优越的条件去挑选、定制教育路径,但教给孩子持之以恒的努力,不轻易放弃的信念,直面生活的勇气,这不需要金钱,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让孩子有一个独立且自信的人格,便是最好的教育。

关键词: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