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坂本龙一初登巅峰时,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文化暗流

频道:欧美电影 日期: 来源

近日去世的知名音乐家坂本龙一,1980年代曾是日本流行音乐的先锋,领衔YMO乐队进军美国。他初登巅峰之时,日本社会正处激荡变革的时代,一些事件神奇地同时发生,由此造就了“泡沫经济时代”的文化现象。学者原宏之在《泡沫经济文化》一书中说:“那是一段混沌的时期。”

日本文化学者原宏之研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文化时,列举了政治、经济、社会、时尚、媒体等领域的诸多著名事件,绘制了1980~1992年的时事表。他收集当时火爆的广告、流行语、畅销商品、文艺作品等,试图从大众文化变迁的视角回看泡沫经济时期的社会本质。

1985年,美国迫使日本接受日元升值,“广场协议”签署。日元购买力增强,使年轻人消费进口商品的能力提高了一倍以上。从汽车、服饰到酒,当时的大学生们都有机会享用。这些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比他们的父辈“昭和男儿”要有福气得多,也形成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原宏之认为,大众文化现象有滞后性,比政治经济大势的变化要晚几年。泡沫经济鼎盛时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1990年代初,在人们脑海中盘桓了很久,最终转换为一些人的怀旧心态。在他看来,1980年代是“最后的宏大叙事时期”。而1991年《东京爱情故事》热播亚洲,女主角莉香选择放飞自我,被原宏之视为时代转折的迹象。

书中提到,1983年的数据显示,作为打工人的爸爸们每月零花钱只有2万日元,实行每周双休制的企业仅8%。厚生省调查显示,日本家庭家常菜榜单上第五名才出现烤肉,营养价值高的菜不多。可见随后的日元升值虽然使日本家庭的消费力猛增,但社会秩序和人们心态的变化还需要时间。泡沫经济时代只持续了短短数年,没有给足机会去让人们逐渐调适。

1960年代,时任日本首相池田勇人提出了“所得倍增计划”。到198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升至世界第二,达成并超出了“所得倍增”的目标。原宏之并不认为借此就能判定日本人富起来了,他写道:“工资虽然有所提高,夏天的休假也不过三天,像法国一样长达一个月的休假简直无法想象。”伴随着经济目标的实现,人们的欲望也在不断增长,两者之间的背离越来越严重。

通过1986年的《男女7人夏物语》、1983年的《长不齐的苹果们》等当时的话题电视剧,原宏之分析了当时日本社会典型的青年成长路线——人们普遍认为,从小在补习班和家教的指导下努力学习,就能考个好大学,然后进入一流企业,40岁就能成为“人生赢家”。

为了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日本社会长期把教育视为一种产业来运作,以培养充足的合格劳动力。均一式的教育给青少年带来的压力,迫使一部分人选择叛逆,从1980年代流行的亚文化样态中可以很明显看到这一点。

《泡沫经济文化》一书译者邹韵说,“竹之子族”让她联想到2008年之后国内兴起的“杀马特”。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经历经济高速发展期之后,成为社会边缘的一群年轻人所形成的亚文化,许多当事人的初衷都是“想要被看到、引人注意”。

邹韵: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那就是从战后史来看,日本的80年代究竟是后现代的开始,还是现代的终结?在很长一段时间,提到80年代,也就是泡沫经济时期,人们的共识是,这是日本消费主义狂欢的时期、富足的时期。但他认为“80年代的日本仍然是贫穷的”,“80年代延续了战后的根源性的贫困”,80年代是最后的宏大叙事时期。

关键词: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