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百年孤独》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也是拉丁美洲最为知名和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除了《百年孤独》之外,他所创作的享誉世界的代表作品还有《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等。总的来说,《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为知名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一部给人以强烈的思索以及超高感受力的作品。
小说的出现,向读者深刻展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风云变幻和社会现实。书中饱含着的拉丁美洲上那特有的人性、社会、历史与文化变迁,就如同一部活脱脱的“百科全书”,同时,这也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书中所蕴含的精神及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初遇书籍及作者我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某种机缘,也是因为当时这本书所传达的精神和我想要达到的心境相仿。
偶然读来,不曾想便爱不释手。正如同马尔克斯在书中所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要用孤寂来偿还。”看到这一句话,我随即陷入了沉思,回忆起了过往,不由得连连赞叹,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冰冷理性的文字中所透露出的深沉的力量,这也是我坚定读完这一本晦涩难懂、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书籍的原因所在。
初读《百年孤独》时,便逐渐认识到了书中对于孤独的解释既存在于个体的小层面,亦体现于群体的大层面。一个家族几代人,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折腾着一生,他们在不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存模式,每个人物在故事中都折射出了理想与现实的情感追溯。作品中不时穿插着幽默与荒诞的情节和语言,牵动、影响着我们。
故事通过七代人的轮回向我们诉说着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一种真实的生命状态,呈现出了作品孤寂的主题,传达着每个人对自己宿命式孤寂的表达。他们都想冲破孤独,但最终都无能为力。马尔克斯在作品中最后几页梦幻般场景的描绘和破译羊皮纸卷的感情宣泄,让人在泪如涌泉之际顿生倦怠,没有什么是值得回忆的内容,生命也终究会归于平静。
书中一些不合常理的情节让我印象深刻: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结婚了,由于是近亲结婚,因此阿苏拉拒绝和丈夫同房,她担心他们同房以后会像姨妈和姨父那样生出带有猪尾巴的孩子。布恩地亚而后与邻居产生了矛盾,邻居嘲笑着他俩不敢同房的事实,最终布恩地亚因为受不了邻居的嘲笑而杀害了邻居。不曾想邻居死了以后化为鬼魂,搅得他们一家不得安宁,于是他们选择了搬家,随后定居于小镇马贡多。
开始时,布恩地亚家族可谓是人兴丁旺、十分强盛,后来由于内战爆发以及外族入侵,导致布恩地亚家族逐渐衰落了。甚至到了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这一代时,由于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活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家族命运更是进一步走向了末路;加之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竟然生出了一个带有尾巴的女婴,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所破解的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乃至诅咒。这一魔幻情节的设定,使得小说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而原著中也提到了女婴悲惨的命运——被蚂蚁咬烂了以后拖进了蚁穴。
而不久后整个小镇也被飓风所袭击,就这样消失了。作为拉丁美洲乃至整个世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作品也由此开创了一个辉煌的学派——魔幻现实主义,充满了理想的光辉。书中所述的许许多多离奇的故事都发生在拉丁美洲深处一个普通的小镇——马贡多里:奥雷良诺上校领导的所有的起义都以失败告终。
要知道那可是整整32次啊;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时,他在晚年什么也没做,日夜不停地织着裹尸布;第二代奥雷良诺则是不停地修理着家里的门窗;好看的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很多次澡;小镇马贡多中途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雨,一直持续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而此后的十年竟没有再下过雨;布恩地亚家族的成员始终惦记着美尔加德斯的磁铁并接连被骗;到了第七代奥雷良诺,居然在出生时就长出了尾巴,还被蚂蚁咬烂带走;飓风毫无征兆地袭击了小镇马贡多,小镇最后更是直接消失在了强风之中……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地荒诞,读起来让人深感恐惧,也倍觉人生之渺小和不堪。
读《百年孤独》不要用我们现在的观念和自己的价值观去理解书中的人物,要结合拉丁美洲百年的历史,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并结合书中人物的思想来解读。把自己带入其中,遇到不明白的情节时,首先观察而不是直接评论,比如阿玛兰妲的故事,结合她的性格先想想她为什么会憎恨,为什么会两次拒绝求婚,而不是直接评论她。这将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加深理解,而不是只关注书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