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唐朝册命皇太子的礼仪

频道:历史小说 日期: 来源

华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延续和传承”是所有社会状态下的首要追求,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对部落的传承就表现出高度的重视,负责繁衍的女性曾在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奴隶制社会时期,甚至创立了有利于家族延续的“宗法制”。

主要通过中央官职连任的手段来实现王室宗亲的家族延续,其核心便是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了一种正妻所生第一子来继承皇位的习惯。这种传承方式一直被延续到了封建社会时期,这种传承比奴隶制社会的官位继承更加重要。

因为封建社会中的高层所留给下一代的,不仅仅是血脉,还有至高无上的皇位和万里江山的传承,所以在下一代的选择上都非常小心谨慎,以唐朝为例,选定的继承人被称之为“皇太子”,在册命方面还必须遵守特定的礼仪。

首先,“临轩”这个词语乃是皇帝专用的词汇,所谓“临”就是驾临的意思,专指皇帝到达某一个地方;所谓“轩”,则是为皇帝举行某种仪式的重要场所。唐朝王维的诗中曾有“天子临轩赐侯印”的说法,从这里便可看出与皇帝到达其他地方的不同。

临轩,一般特指要完成某种赏赐或其他重要礼仪,比如诗中所说的“赐候印”,不仅是官衔的授予,还有兵权的交付。这就可以得知,所谓临轩,是伴随着一种庄严和严肃的氛围,比如唐朝的太子册命中就有临轩的环节。

唐朝对皇太子的册命大典,一般都在太极殿中举行,这是在隋朝灭亡之后李渊将原本的大兴殿改名而来的,因为考虑到朝中隋朝旧臣较多,所以对其进行了更改,主要负责唐朝的一些政治和册封等重要活动。

在册命太子之前,一般会邀请相士“册定吉日”在日期敲定之后,便开始对太极殿进行布置。根据当时的记录,首先“御设御幄座于太极殿北壁下,南向。”古人讲究坐北朝南为尊位,所以不难猜出这是为后续的皇帝进入而设计的。

完成之后,在东朝堂之北设一位置,面向西,乃是为即将被册封的皇太子而立,群臣次之,位于东西两大朝堂。从对群臣位置的设置来看,此时的皇帝已经在隐隐约约抬高皇太子的位置了,在座次的布置之中,皇帝为最高,那是理所当然的。

但在册封时却将皇太子放在了第二顺位的位置,也就是向群臣宣告他的地位,不再与其他的皇子或臣子相同。除了皇帝,皇太子就是首位的,虽然没有明确的官职,但太子的身份,就足以让他立于群臣之上,并且拥有一定的权力。

在册封大典举行的前一天,朝臣官员所处的地点、位置、仪仗和鼓乐设施等都已准备妥当,并且有详细记录和补救应对之策,而在册封当日,皇太子也不能随意直接到达现场,必须遵守一系列的礼仪,并且由专门的官员负责。

按照礼部要求,必须“昧出前二刻,宫官应从者俱服其服”,即在天明的两刻钟以前,皇太子和一系列的仪仗队官员就需要准备完成,接下来就需要皇帝的左庶子完成“中严”和“外办”之礼,左庶子乃太子官属中的最高地位者。

乘车仗行进途中,皇太子不能走在第一位,为表谦逊,由“三师乘车引导”,三少随其后,三师都是负责教育太子的东宫高官,到达目的地之后,由此三人引导下车,并由专人引导至此前设置好的作为就坐,那就是东朝堂之北。

而后由皇太子上前接受案册和玉玺,此后便站回各自的位置,仪仗官会再叫号行跪拜之礼,和第一次一样,先是皇太子,再是群臣,此后在鼓乐声和舍人的带领下退场,并引其进入大殿,由尚书令代皇帝宣读太子册命诏书。

其实在大殿中的一切仪式都完成之后,整个册封仪式并不算完,还需要去进行“谒皇后之礼”但并不是在册封当日,而是由相师再次测定良辰,也是提前一天完成准备工作,然后等待皇后的召见,具体流程和前往大殿时的安排类似。

在确定外办和中严无误之后,对皇后的朝见也就正式开始,皇后在整理完着装之后,就可以在御坐之上,坐北朝南而等待,而后会有皇后宫内的专门人员引导皇太子走到肃章门,随从侍卫们都站立在门外等候,拜谒之后,由司宾将其引入内阁,面见皇后并进行拜谒。

从总体上来看,唐朝的册命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典范,也是当时非常完备的继承人册封礼制,从这种仪式感中甚至能看出先秦时期礼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