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狂飙》道尽了正与邪的较量,掀开了黑恶势力吃人不吐骨头的真面目,它用生猛的内容打破了国产剧以往的尺度。
在继《狂飙》之后,又一部生猛国剧出现了——《他是谁》。
“白银市连环杀人案”中,凶手从1988年到2002年,接连犯下11起命案,其中受害者年龄最小的仅有8岁。随着破案手段的日益精进,这起跨度长达数十年的悬案,终于在2016年宣布告破,凶手终于被绳之以法。
而在“南大碎尸案”中,凶手同样狠毒、冷血,他不仅将受害者碎成上千块小尸块,还将尸块蒸煮,掩盖线索。不过与“白银市连环杀人”案不同的是,这起案件时至今日还未侦破,成了中国十大悬案之一。
这起案子的受害者都是年轻的女性,无一例外都惨遭凶手割喉、性侵。不仅如此,凶手还专门挑选下雨的时机作案,借此掩盖自己的踪迹。警方也因此在现场搜寻不到任何有用的线索。
但在追捕的时候晚了一步,眼睁睁地看着好兄弟陈山河被凶手割喉,自己却无能为力,让凶手从自己的眼前溜走。这起连环杀人案也因此成了卫国平挥之不去的阴霾。
此后的4年里,凶手持续作案,直至1992年才突然销声匿迹。可直至凶手莫名消失前,警方依旧没有找寻到有用的线索。这起连环杀人案也成了一桩悬案。
时间一晃,来到1996年。此时的卫国平早已是刑警队的队长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割喉狂魔的追查,这起案件始终是他心头的一块病。
但还是在警方的不懈努力下,锁定了受害者的身份。死者是一名女性,在读的大学生,可由于她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同学对她所了解的知之甚少,线索再次断了。
然而,相同的作案时机,相同的受害人群,让卫国平不禁把案件与连环杀人案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两起案件的真凶会是同一人吗?
卫国平的大胆猜想让人眼前一亮,不禁好奇编剧会如何改编这两起案件,同时落后的刑侦手段又会给破案带来哪些阻碍。
在监控、DNA检测还未普及的80、90年代,警察破案靠的不仅仅是自身积累的经验,还有人海战术。比如剧中碎尸案发生时,警察第一时间采用人海战术,迅速派出各个辖区的刑警走访调查。卫国平更是带着一队人马翻遍整个垃圾山。
而这一点,我也曾在之前的文章中描述过,也是本剧一开始吸引我的点。(之前相关文章链接:张译这剧,尺度够大)
《他是谁》的前半篇让人嗅到了《重案六组》那味,可过了八集后,故事却开始走起了下坡。
故事在以连环杀人案与碎尸案为主线的同时,还穿插了多个小案件,看似是围绕着主线展开,但实际上对主线的推进作用并不大。播出到18集时,案件依旧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有效的信息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