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韩联社报道,韩国贸易协会上海代表处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韩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人气正在下滑。该报告指出,在经历了新冠疫情之后,韩国货在华受欢迎程度大幅降低,少有人问津。针对这一情况,专家建议韩国企业应进一步扩大线上营销渠道。
这份报告是在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期间,对中国十大城市的1000名消费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显示,54.5%的受访者对韩国商品形象给予好评,35.5%的受访者评价不好不坏,10%给出了差评。与疫情初期的2020年相比,好评比例下滑了5个百分点,而差评提高了6.6个百分点。
据调查数据显示,回答近五年买过韩货的消费者占比从2020年的78.7%大幅降至2022年的43.1%。在同一时期内,回答近五年买过韩货的20到29岁的消费者占比从83.3%下滑到了41.2%,30到39岁的消费者占比从84.8%下滑到了40.4%。而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购买韩货的消费者比例从87%分别下滑到了41.3%、40.2%,可见韩国产品在一线城市的消费者退潮现象明显。此外,韩国主要消费品类包括食品、美妆、服装等,购买这些商品的消费者普遍减少,而婴幼用品、厨具、医药保健品的购买经历较之前有所增多。
报告分析称,韩货未能迎合疫情期间中国消费趋势的变化,这也是导致韩国商品在华市场表现疲软的主要原因。中国消费者不买韩货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商品评价不好(35.9%)、国家形象(34.6%)、竞争力不足(33.6%)。与202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因缺乏竞争、售后客服流程繁琐、价格不合理而不买韩货的受访者明显增多。回答用国货替代韩货的受访者多达58.2%,买欧货、美货、日货的比例分别为17.3%、14%、10.5%。
另外,报告还提到了韩国品牌在华市场上的一些竞争问题。首先,中国品牌的崛起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已经让韩国品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中国的很多本土品牌都开始注重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这使得他们与韩国品牌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和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品质、创新和个性化的产品。
与此同时,韩国品牌也面临着一些自身问题。例如,过度依赖化妆品和食品等少数几个热门品类,没有扩大产品线,缺乏产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营销渠道偏重于天猫、淘宝和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缺乏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在售后服务、客户关怀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韩国贸易协会上海代表处建议韩国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产品创新和个性化,加强研发和包装设计,扩大产品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他们也应该注重多元化的营销手段,适应新型社交平台上的网购盛行。此外,他们也应该加强售后服务和客户关怀等方面的建设,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专业人士表示,影响韩国品牌在华市场表现的因素很多,但中国品牌的崛起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以及消费者对品质、创新和个性化的需求提升是最根本的原因。韩国品牌能否在华市场重塑竞争力,既取决于两国政治关系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取决于韩国品牌自身的改进和提升。只有不断提升品质和创新,加强与中国市场的沟通和互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对于韩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专业人士表示,影响因素众多,但中国品牌的崛起和产品品质的提高,是最根本的原因。同时,政治和经济环境也将影响韩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未来,韩国品牌能否在中国市场重塑自身的竞争力,也将决定其在中国市场的前景。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韩国贸易协会上海代表处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韩国企业应扩大其在线营销渠道,以适应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的变化。其次,韩国企业应在研发和包装设计上下功夫,将产品线扩展到医药保健品、婴幼用品和厨具等品类。最后,韩国企业应将营销渠道多元化,而非仅仅集中在天猫、淘宝和京东等电商平台。
总的来说,韩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令人担忧。韩国企业需要对中国市场的消费趋势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