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内心感觉自己是多么高贵啊,我有钱,将来施舍你,只要你现在老老实实的听话、卖命干活就好了,只等着将来她的施舍。
这一刻,但凡晓琴能狠心舍下这一家老小,就当怼回去,我自己能挣,不需要用自己每天的辛劳付出换你的将来施舍。然后,放下家庭,走出去,工作赚钱,经济独立,就不用看这大姑姐和家人的颜色了。
可惜弟媳晓琴没有那么狠心,她善良勤劳能干,又不斤斤计较。但是她大姑姐的精明算计,眼里心里瞧不起弟媳,在感情上和金钱上,都时时处处帮助弟弟算计弟媳。导致在无意中,挑拨离间弟弟和弟媳的感情,惹得晓琴心里憋屈,没有安全感,才要离家出走,最后两人争执,出现意外,弟弟掉下楼梯,被邻居放的玻璃,割破颈动脉失血而亡。
晓琴看到儿子大了,自己应该有个自己的家、自己的房子了,没有错,大姑姐不想借就算了,还当着弟弟的面,叮嘱爸爸也不要借给弟媳,留着钱养老。这种心态和价值观本身就是扭曲、自私的。
弟媳借钱买房是为了自己?不就是想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嘛。而大姑姐怕弟弟弟媳有了房子搬出去,自己老爸和奶奶就没人伺候了,道德绑架弟媳给你免费伺候老人。
这一家人在享受着晓琴的辛勤劳动成果的同时,还用经济标尺来鄙视她,更防着她,像防家贼一样地防着她。
作为有出息、有能力的女儿,为家里做出什么贡献了吗?36岁不结婚,让老爸操心就是不孝。拿点钱帮衬家里,还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装给谁看呢?瞧不起谁啊。晓琴既然选择了你弟弟,人家两人恩爱,怎么就是看上你家钱了?她嫁入你家,白干8年免费保姆,你给人家一分钱没。孙晓琴怎么就贪图你家钱了。
晓琴之所以想买房,就是儿子大了,她们没有自己的家。现在住的房子虽然很大,但不是自己的房子。那是公婆的,是这个家里所有人的共同财产和家,不是她作为妻子、母亲的自己的家。
再说,她说了,是借,又不是准备借了不还,想赖账。再说,她公公也有钱,怎么不帮她们?做父亲的,儿子结婚,不用帮其买房成家吗?结婚时没买,怕外地人儿媳不可靠,不买就算了。
现在孙子上学了,手里有钱,家中有能力,帮其买房,安个家不是应该的吗?怎么晓琴说买房就成了作?就成了自私、想赖账、想多了?再者晓琴买房,也从来没有放弃老人不养的想法,她特意买了离公婆家就两站的距离地段,时刻想着方便照顾老人。
一家自私的人,尤其是大姑姐的精明算计,处处提防着弟媳,最后成功挑拨弟媳两口子的关系,人家闹离婚,把弟弟的生命算计掉了,这就是一家人傲慢心、自私自利的价值导致的。
电视剧《心居》是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滕肖澜的同名小说《心居》改编而成,原著聚焦繁杂日常,道尽普通人为改变各自生活现状的不懈争取。电视剧则透过小人物“买房”“卖房”的微型社会生态视角,讲述了上海居民与闯入者,都在努力让自己扎根上海、将自己融于上海的故事。
此书构成了现代都市人的共同焦虑。因为,这十几年的经济生活的变迁深刻说明了,房子还是一个城市冒险之地。小说中时时以嘲弄语气谈论的展翔,其实就是新上海的冒险家。没有文凭,没有出身,也没有经过社会历练的他,单凭无人可及的魄力,就搭上了房价的快通车,坐拥十几套房产,迅速累积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即使是房子的“受益者”,也未见得获得了更好的生活。在小说中,展翔除了追求顾清俞以外,整日无所事事,并无其他追求,也未能在精神上展现出更为卓越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