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顶尖自媒体 只讲干货和硬逻辑
早在 2020 年底,《米小圈上学记》真人剧的改编已经开始,而仅仅剧本阶段,主创团队就花了一年多时间。
在影视制作领域,只有少数头部长剧集的开发,会在剧本阶段花这么长的时间成本,整个制作周期更是长达两年,出品方腾讯视频打造精品的态度非常明确。而最终,这部如此体量打造出来的合家欢喜剧,正是以精品化的成色获得了大小观众们的认可。
在社交平台上,观众也都给出了很多正面的评价," 谁小时候没和父母斗智斗勇过,太有代入感了 "、" 温暖有爱,时时感动 "、" 或许就是孩童时期最美好的模样 "、" 非常解压 "、" 最大的感触就是真实 " ……凭借真实和温暖,《米小圈上学记》能够获得大多数观众的共情,腾讯视频和主创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需要看到,这部以儿童为主角的喜剧作品的意义还不止于此,面向逐渐圈层化的多元市场,发力类似的创新内容是各平台都在面对的课题,《米小圈上学记》能够打开局面,所折射的腾讯视频在这方面具有优势的思路和打法,值得做进一步分析。
米小圈最近很头大,他刚刚得知表弟大牛将被寄放在自己家,为什么这么怕大牛来,因为这位表弟就跟我们小时候最 " 烦 " 的那种孩子一样,爱抢东西!刚到米家,米小圈藏起来的漫画和零食,就快速变成了一地包装纸。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这一幕,回想起邻居 / 亲戚 / 爸妈同事家的孩子?他叫什么可能不记得了,但是他拿走的进口巧克力、名牌芒果汁和你最爱的变形金刚,你是不是现在都记得长什么样?
在《米小圈上学记》里,其实多的是这样的小事,却往往会让成年观众忍俊不禁,让孩子们觉得 " 就是这样 "。想让长辈买新自行车、瞒着妈妈踢足球、被严令不许在家里养狗……充满童真童趣又有真实的情绪输出,让这群 " 不完美小孩 " 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共情,成为一份温暖、治愈的新年礼物。
在此基础上,内容传递的价值和折射的情怀,也通过新一代老师、家长、孩子之间的相处和情感流动,表现出具有当下色彩的,关于友谊、亲情以及更多实际问题的探讨。
一个颇有意思的设计是,围绕着米小圈爸爸妈妈这两个角色,故事也有着比较年轻化的设计,包括一些喜剧化的设计,比如米爸当年试图用小狗讨好米妈却发现米妈被吓到,就将计就计将狗赶走 " 英雄救美 "。
当下以 80、90 后为主的老师和家长群体,已经与传统影视作品里的长者形象大有不同,米爸米妈、莫老师等和孩子的相处会有更多平等交流的机会。而在新的教育、家庭环境下,一些依然需要坚守、传承的价值和文化,进一步成为观众认同的关键点。
" 每集一个小故事,每集一个小思考 " 也是《米小圈上学记》改编过程中,主创团队坚持的理念,从小朋友的视角和思维出发,探讨少儿阶段开始面对的一些人生议题。而这些孩子的故事以喜剧化、夸张化的方式展开后,其中的成长类的话题也与更多现实议题相互对照。
比如《谁是主角》的故事里,米小圈就经历了一场 " 职场 " 竞争,想当话剧《司马光砸缸》主角的他,发现原定的主角李黎居然把自己锁在了仓库,给了米小圈一个顶替 " 上位 " 的机会,他该去救出李黎,还是上场圆梦?
米小圈的最终选择让观众看到了他的善良和温暖,更让 " 大孩子 " 们会有所触动。同时,《司马光砸缸》的典故、《耗子争夺战》里出现的传统手工艺人,包括升旗时阐述的国旗由来与意义,传递着文化、价值层面的更多信息量,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有所收获。
在近年来少人问津的真人喜剧领域,《米小圈上学记》凭借较强的竞争力初步实现口碑破圈。能够讲好属于新一代儿童自己的故事、在全新内容领域持续实现高品质和高效率,腾讯视频内容创制的理念和打法,通过打造新的 " 童年回忆 " 进一步验证其价值。
接到改编工作之后,主创们首先面对的是压力。
《米小圈上学记》改编难度非常大,而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米小圈上学记》,是保留了部分原著的元素,以实现孩子们对故事的亲切感,但每集的故事都进行了重构和编撰,成为一个个起承转合清晰的、有意义价值的完整故事,据主创们介绍,原创具体故事情节达到 60% 以上。
IP 改编中增加原创一直是行业难点,而《米小圈上学记》的完成度,得益于主创们扎实的工作。这些填充的内容,是团队充分调研了当下低年级小朋友、家长们会面临的、关心的议题,再进行头脑风暴原创而来的。
保留与创新,始终伴随着《米小圈上学记》的创制过程。敲定了剧本之后,包括剧集类型、视听效果、形式包装等各个方面,也都是结合原著色彩,逐一确定了具有风格特色的方案。
比如敲定了情景喜剧的剧作模式,那么每部剧的结构,就要严格按照情景喜剧的 " 八大节拍 ",从引子到冲突再到高潮,每一集都不会是平淡杂乱的桥段堆砌,而是都颇具戏剧性和结构美感;包括人物,不仅要突出当代少儿共性特点,也都具有喜剧创作上的功能性。
而融合更丰富的剧作元素,包括侦探片、奇幻片、悬疑片元素、平行蒙太奇叙事等等,会进一步增强故事的丰富性和紧张感。比如《耗子争夺战》一集中,围绕着 " 丢狗 - 找狗 " 造成的误会,成功设计了米小圈几人和老爷爷之间的误解,而最终的和解又讲出了一个温暖的真相。
还有视听语言,在追求精致影像的同时,也以快节奏、风格化的视听美学呈现内容调性,比如呈现大牛的 " 可怕 ",是通过一组快剪呈现米小圈等人败下阵来,米小圈趴在一片包装纸里哭泣更是颇具漫画感,让故事显得紧凑和讨喜,也让所谓矛盾更突出轻松感。
从内容到视听的出色质感,会让陪伴孩子的家长不觉得无聊,从评论不难发现,许多成年观众已经在自发追更;而这体现出的是对观众的尊重。
正如主创说的,不把孩子当 " 没看过什么的小孩儿 ",而是把孩子当观众。尊重观众从少儿观众开始;更多成年观众,也由此获得了观看好内容的愉悦和治愈,成就新的 " 为好内容买单 " 的故事,打造大人和孩子都会喜欢的 " 合家欢 " 作品。
在这背后,是腾讯视频打造创新内容精品的决心。
不难看到平台付出的时间和资源等成本,如联合了有强开发制作实力的工夫小戏,主创团队中,喜剧执导经验丰富的贾小熊导演任监制、擅长创意喜剧的赵聪导演执导。他们用扎实的内容撬动目标受众的喜爱,并实现更高的内容价值,折射出作品背后的内容初心。
从市场角度看,伴随着市场受众的成熟,用户对自己的喜好更具认知,而从平台来看,这种快速增长的需求需要回应。在各平台发力自制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对各自优势创新品类的发掘和争取破圈的努力,如何在这些品类实现靠优质内容撬动用户需求,是平台创造增量的机会,也是对平台内容能力的新一轮挑战。
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创新思路,也需要优质高效的内容组局及品控。围绕着《米小圈上学记》,或可看到腾讯视频在创新内容探索方面的一些方法论。
在聚焦少儿视角的真人内容方面,当下市场是具有稀缺性的,而反过来看,从 80 后的 " 童年回忆 "《小龙人》到 90 后的《快乐星球》,再到《家有儿女》《巴拉拉小魔仙》,真正出色的内容是有其市场需求的,也往往能实现较长线的价值。
《米小圈上学记》作为腾讯视频在这一领域的重要发力点,除了有精准洞察用户需求的理念先行,也通过匹配制作把理念落地,进而实现多圈层的触达和共情。从结果来看,可以说是创新内容探索的一种理想状态。
而背后的核心是具有内容初心的踏实制作,是以 " 大 IP+ 强制作 " 的策略放大内容价值、提升用户感知。
可以预期的是,这种能力还将为平台和行业打开更多可能。2022 年以来,行业的内容升级已经带动了一系列新的机遇,进一步放大市场更多、更丰富的内容需求,要在更多创新内容领域获得先发优势、建立品牌,《米小圈上学记》或许是个不错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