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大墙故事|第一次见到女儿后,他变了……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

频道:动作电视剧 日期: 来源

在上海市委政法委和上海报业集团指导下,提供法律资讯,传递法治力量,普及法律知识,记录法治建设、平安城市治理成果。

在日前热播的电视剧《狂飙》中,“老默”这个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也让人印象深刻。原本服刑态度消极、不配合警方工作的他在获悉自己有女儿的消息后,有了明显的改变,为了女儿积极服刑。只是可惜后来的他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以悲剧结尾。而在真实的监狱环境中,也有像“老默”这样,因为家人而改变的故事。

“入狱之后,有些服刑人员就仿佛坠入黑暗的低谷,失去方向,而亲情像是一束阳光,温暖服刑人员冰冷的心,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

让上海市南汇监狱民警熊佳明发出如此感慨的是服刑人员韩冬(化名)的故事。从一个不服管教、和他人冲突较多的“麻烦人物”到后来主动问“警官,我还有哪里做得不好?”韩冬的所有转变都在民警帮他找回“阳光”之后……

70后的韩冬因毒品犯罪获刑入狱,这不是他第一次服刑。多年前,韩冬就因为吸毒散尽家财,父母对他失望至极,不愿再管这个儿子。第一次服刑后,韩冬一度吸取教训,安分度日,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只是,他始终没有彻底退出那个让他泥潭深陷的圈子,从藕断丝连到频繁来往,韩冬曾树起的防线随着和“毒友”关系的日渐恢复而慢慢崩塌。

对韩冬的过去,韩冬的妻子是知晓的,因此她不断提醒丈夫不要和昔日“毒友”来往,有时见韩冬将“毒友”带回家中小聚,她就冷着脸将他们赶出去。虽然被“毒友”冠以“强悍”的名号,但韩冬妻子却不在乎,她只希望韩冬不要重蹈覆辙。然而,韩冬对此却不甚在意。果然没多久,韩冬就出事了。

因为怀孕需要人照顾,韩冬的妻子回娘家小住一段时间,哪知没了妻子“管束”的韩冬竟又和“毒友”热络起来,最终跨过了红线。

韩冬曾有过涉毒犯罪行为,如今再犯,妻子对他失望不已,从韩冬到南汇监狱服刑开始就不曾去会见,偶尔她会接韩冬打去的亲情电话,但也是相当冷淡的态度。韩冬知道,妻子不肯原谅他。

韩冬和家人的关系,民警都看在眼里,也明白这很可能就是韩冬一直心绪不宁,无法踏实改造的原因之一。

从服刑以来,韩冬的表现就让民警头痛。仗着自己有服刑经验,对未来没有目标、追求,韩冬在监狱的表现可谓“摆烂”,不惹大事,却总是小问题不断。每当民警对他谈话教育或批评时,他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就像是一个在黑暗中找不到方向的困兽。”韩冬当时的主管民警熊佳明这样形容。

民警将长期表现不佳的韩冬列为了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通过“会诊”,民警分析,韩冬在第一次服刑后曾有平稳的表现,从他对家人的态度中也能看出他还是渴望回归正常家庭生活的,因此韩冬还不是无药可救,家人或许是改变他服刑态度的关键。

韩冬的母亲在他服刑后去世了,除了妻子,他没有更亲近的人。那么,妻子愿意重新接纳他吗?

“根据工作程序,我们经过报备后和韩冬的妻子取得了联系。”熊警官回忆,韩冬的妻子虽然对他失望,但尚没有离婚另外建立新家庭的打算,“那么多年都没有提离婚,还独自抚养着女儿,说明你没有下定决心和韩冬决裂,既然如此或许可以给韩冬一个机会,和他恢复联系,看看他有没有改变,是不是能够改好。如果觉得不行,也可以尽早做个了断……”熊警官理性的分析打动了韩冬的妻子。

同时,在民警的教育引导下,韩冬也写信给妻子,态度诚恳地央求原谅。终于,韩冬的妻子同意见韩冬一面。

熊警官还清楚记得韩冬妻子来会见时的情景。那天,韩冬到会见室时还看不出有什么情绪变化,他朝着安排好的位置走了过去,当看到已在会见窗口的妻子和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时,韩冬突然顿下了脚步。“你怎么了?”听到民警的询问,韩冬用明显压抑着情绪的声音答了句“不好意思!”接着继续向前走。才刚到座位上,韩冬的情绪就压抑不住了,看着多年未见的妻子和第一次见面的女儿,他忍不住抚上那面阻隔他和妻子女儿的玻璃,痛哭起来……韩冬的妻子也流下了泪水,只有懵懵懂懂的小女孩依偎在妈妈怀里打量着面前的人,还因为好奇拿起了听筒。看到女儿的动作,韩冬也拿起了自己这边的听筒。大约是韩冬妻子告诉过女儿来见的是爸爸,小女孩对着听筒奶声奶气地叫了声“爸爸”。“哎!”韩冬忙不迭地应了声,随后哭得不能自已。

小女孩会表达的内容不多,也不知道对这个陌生的爸爸该说什么,于是就不停地叫“爸爸、爸爸”,韩冬则是又哭又笑不停地应着。直到韩冬的妻子情绪略微平复后,从女儿手中拿过听筒。“你还好吗?”韩冬问她……韩冬和妻子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更多的是夹杂着复杂情绪的沉默。没人知道沉默时的韩冬在想什么。

会见时间快结束时,韩冬的妻子又把听筒给了女儿,让她和爸爸告别。韩冬哄女儿:“等爸爸回来给你买糖吃。”“那你什么时候回来?”孩子天真的眼神和问题让韩冬再一次泣不成声。

“亲情是最无声的规劝,虽然韩冬的妻子女儿没有对他说一句‘听警官的话’‘好好改造’之类的话,但是她们的出现和态度已经对韩冬产生了影响。”熊警官告诉记者。会见结束当天,民警和韩冬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谈话,韩冬似是还没从见到妻女的情绪中出来,并没有对民警的规劝做出太多积极回应。但是从那之后,民警观察发现韩冬还是有了细微的变化,他不再主动“挑事”,不会因为别人说话声音大等小事就发火、和他人发生矛盾。

而民警也没有结束和韩冬妻子的交流。经过几次会见和亲情电话,韩冬的妻子表示只要韩冬好好改造,下决心好好生活,她也愿意再给他一次机会。这些表态,民警都转达给了韩冬。

知道民警为缓和他和家人关系所做的工作后,韩冬对民警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带着感激和信任。

“最主要的变化是精气神上的,以前他是无所谓地‘躺平’,后来就好像有了要努力的目标,日常行为规范有了明显好转,那些坏习惯和错误想法、行为一经指出就会努力去改。”熊警官欣慰地说,“甚至有一次他还主动问我们‘我还有哪里做得不好?’改造态度积极了很多。”

民警持续不断的教育和重新修复的家庭支持系统引导韩冬向着光明而去,而越来越稳定的服刑表现也为他赢得了和妻子破镜重圆的机会。妻子逐渐开始正常接听亲情电话,只要能会见,都会带女儿去看他,一家人的关系慢慢融洽。

前一段,韩冬刑满释放了,他在监狱门口见到了等候着接他回家的妻子……

“以前看电视剧,不理解谈判专家对不法分子喊话为什么老是会说‘想想家人’,而通过这个案例,我更明白了家人的意义。”熊警官感慨。

监狱的功能不仅仅是惩罚服刑人员,产生威慑作用,也有矫正功能,监狱民警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教育矫治服刑人员。但是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并没有那么简单。要挽救“浪子”,监狱民警不仅要练“内功”,加强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还需要寻找“外力”援助,比如争取地方司法、公安的协助,发挥社会、家庭等共同的力量。

“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让我们看到亲情对服刑人员举足轻重,有时家人一句话就会对服刑人员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熊警官说,通过监狱、家庭和社会的合力让服刑人员认识到问题,真心悔改,踏实服刑,回归社会后做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是监狱民警期盼看到的。给社会人的启示则是,每个人在做出决定之前要三思,想想自己言行的后果,考虑一下做出的决定对自己和家人会产生什么影响。

“就拿韩冬来说,他是幸运的,因为家人愿意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自己也意识到问题并改过,所以有了破镜重圆的机会。但就算是破镜重圆,毕竟还是存在着裂痕,如果他一开始就多为家人考虑、听家人的规劝,也不会经历那么多年的波折,走到锒铛入狱、众叛亲离的这一步。”熊警官说,“与其费那么多周折,不如从一开始就好好守护家庭和亲情,不要让裂痕产生。”

至于如何守护?熊警官认为这取决于每个人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对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听上去是个宏大的主题,但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对普通人来说,它就是需要我们扮演好生活中的角色,比如子女、配偶或是父母……犯罪的人,人生观一定是出现了问题的,监狱对他们进行改造,也需要给他们的人生观赋予新的意义。”熊警官说,“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没有宏大的目标和成大事的能力,不妨先从做好自己生活中的角色开始。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事,一点一滴地积累,最终也能成就幸福安稳的生活。”

原标题:《大墙故事|第一次见到女儿后,他变了……》

关键词:谈判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