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刘备怎会去曹占区宛城三顾茅庐!

频道:古装电视剧 日期: 来源

宛城是曹操占领区,这是史书记载的事实,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去曹操占领区三顾茅庐,南阳卧龙岗更不可能是诸葛亮躬耕之地!

南阳人认为宛城不是曹占区,而是刘表的占领区,这其实是占不住脚的说法,正史《三国志》对此多有记载。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建安二年,曹操在宛城之战后把张绣从宛城赶到穰城投靠刘表后,宛城就被曹操占领。此后宛城就再没有发生过战斗,曹操也多次到达宛城。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年)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 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 魏书曰:临淯水,祠亡将士,歔欷流涕,众皆感恸。”

建安二年十一月,曹操再次到宛城,并在淯水边祭尊上次宛城之战阵亡将士。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九月,公东征布。”《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也记载:“(建安三年)是岁,太祖自宛征吕布。”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建安)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再次“至宛”,仍无在宛城有战斗的记载。同时,曹操到宛城以后,刘备才得知,也证明宛城一线是曹刘对抗的前线。刘备只能侦察到宛城一线曹兵动向,无法越过宛城,得知宛城以北的曹操军情,否则决不会“至宛乃闻之”。因此可知,此时宛城还是在曹操控制之下。

以上《三国志》的记载都表明,从建安二年曹操占领宛城后,直到建安十三年,宛城一直在曹操手里。曹操曾“至宛”祭祀阵亡将士;并“自宛”东征吕布;曹操“至宛”,刘备才能知晓曹操到了!

其次,史书中没有任何刘表占领过宛城的记载,而刘表也根本无意占领宛城。

虽然宛城属南阳郡,南阳郡在行政区划上归属荆州,但刘表从来没有实际控制过南阳以北,特别是宛城以北的南阳地域。

宛城原被袁术控制,后来袁术离开南阳后,刘表在穰城驻有重兵,却让客将张绣占据宛城。

《三国志•张绣传》记载:“(张)济屯弘农,士卒饥饿,南攻穰,为流矢所中死。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张济自关中走南阳。济死,从子绣领其众。二年春正月……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

张济进犯南阳,在攻打宛城西南不远的穰城时被射死,可见刘表在穰城布署重兵。而张济侄子张绣却能轻松屯驻宛城,并能与穰城刘表保持良好关系。在曹操打败张绣后,刘表还收留了从宛城跑到穰城的张绣,可见刘表根本无意要宛城。

同时史书中也没有刘表占领或攻打宛城的记载。

《隆中对》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荆州北据汉、沔”表明:当时荆州只能依托汉江构筑防线防备北部曹操的进攻。如果在汉江以北数百公里外的宛城也在荆州刘表的控制之下,能叫做“北据汉、沔”吗?

东汉张衡《南都赋》有“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汉江为南阳南方的护城河啊,方城为南阳北方的城墙啊!

方城就在宛城以北,如果刘表控制着宛城,那么就该叫“北据方城”对。而“荆州北据汉、沔”指刘表的荆州只能依南阳南方的“护城河”据守,充分表明当时刘表的荆州并不能控制宛城。

《隆中对》还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其中“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一句再次证明宛城在曹操手里,否则为何要向宛城进军?

我们都知道任何未来计划都是立足于当前实际制定的。因此《隆中对》中“跨有荆、益”自然只能是在当时实际情况下“北据汉、沔”的荆州。若“荆州北据汉、沔”时仍控制着宛城,那么依据这个实际“跨有荆、益”自然也包括宛城。 “天下有变”“将荆州之军”自然也包括宛城之军才对。宛城之军还要向自已正在驻守的宛城再发动进攻吗?这岂不是天下最滑稽、最搞笑的笑话吗?因此,从《隆中对》只能得出宛城就在曹操控制之下的结论。

综上可知,宛城当时在曹操的控制之下,诸葛亮躬耕之地不可能在宛城(今南阳市)。宛城即是一个战乱之地,诸葛亮不可能在此隐居躬耕。曹操又是刘备的死对头,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去三顾茅庐,今南阳市跟诸葛亮毫无关系!

关键词: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