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甚至超过了第一季的评分,豆瓣评分达到了9.3。
点进去一看原来是《黑暗荣耀》第二季开播。
为了看妍珍的惨状,甚至有剧粉专门定制横幅,在客厅召开第二季首映会,把观看妍珍处刑的仪式感拉满。
妍珍呐,听说今天是你完蛋的日子。
其实,《黑暗荣耀》最初的噱头是和《财阀家的小儿子》对垒,看宋慧乔宋仲基戏内戏外大作战。
《黑暗荣耀》上线两天后,就在Netflix 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日本等区排名前三。
虽然在当下,最常被消费的是混合型影视作品,但在抢夺用户注意力上,“悬念+反转+爽”的万能公式催生出最多的还是复仇。
除了《财阀家的小儿子》《黑暗荣耀》,《弱小英雄》和《猪猡之王》也是关于主角如何复仇和反抗。
步步为营手撕渣男,还顺带创了个业。
即便过去十几年,在看过了如此多的复仇之后,观众仍然对复仇百看不厌。
这指的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会给他带来公正的结果,做好事就有好报,做坏事就有坏报。如果暂时不公平,那也是因为“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人总是想要维持一个良好的自我感觉,但我们又常常见到各种各样的人遭遇不幸。想要保持乐观,就要相信自己不会遭遇不幸。
之所以遭受不幸,一定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了什么事,我没有做错事,所以我不会遭遇不幸,这也符合中国的“命理”文化。
报复本身就是在一方在受到打压之后进行的反抗,不仅能安慰我们不作恶就不会倒霉,也提醒我们作恶就会被报复。
利他型惩罚的脑部机制,也能触发我们对复仇的爽感。
复仇之所以会存在,很大原因是为了确保社会正常运作,让人们知道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后果。
这也符合我们的生理机制——“利他型惩罚”的脑部运作。
这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想惩罚背叛或破坏社会规范的人,即便我们并不会从中获得直接利益。
实验显示,当人们惩罚欺骗自己的人时,脑中的背侧纹状体会被启动,而这部分区域与愉悅及满足感有关。
女主无辜入狱,不仅遭受情敌、继父的迫害,还失去了恋人和孩子,出狱之后着手开展报复,坏人受到应有惩罚,自己也收获了爱情。
先让主角受虐赚取观众同情心,随后再安排极致化复仇情节,先抑后扬的设置不断加深了观众对于“恶有恶报”的戏剧性期待。
在人物关系上,正反双方不仅仅是复仇者与复仇对象,还夹杂着血缘、亲情这样迟滞复仇的原因,这就会让主角的复仇产生更多反复与纠葛,戏剧性效果更强烈。
《善良的男人》男主向韩在熙复仇,但却爱上了韩的继女。
《天使的诱惑》女主为替死去的双亲复仇而嫁给仇人的儿子申贤宇,利用他的痴情报复申家,申贤宇重生后向女主复仇,但重生后爱上的女人却是女主失散多年的妹妹,自己的情敌还是母亲的私生子……
众多奇情元素和非常态元素的集合让复仇剧有强烈的狗血效果。
复仇剧通常采用的闭锁式结构也容易让人上头。
这种结构的戏,一般开场从危机中起步,直接表达高潮至结局,过去的事件和人物关系全都用回顾式的方法在剧情中逐步交代。
你能想起来的唯一的复仇剧,就是十几年前的《回家的诱惑》,还是翻拍的韩剧。
按理说,作为影视剧最吸引眼球的主题之一,应该涉足才是。
这与中国的礼法冲突有关。
在中国文化中,复仇属于“家族法律”,惩罚犯罪是国家的职能。
因为在国家组织尚不发达的时候,复仇其实算一种社会“自救”,通过社会惩罚来维持内部的平衡,是一种家族的法律。
所以最晚在东汉末年,复仇就已经被国家法律所禁止,自此之后,除了元朝,律法都是如此。
到最后,只有国家才能够惩罚犯罪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常识,复仇的风尚便完全地消失了。
日韩,尤其是韩国,虽然也受到儒家文化影响,但毕竟没有那么深,他们更在意娱乐市场的反应。
韩国的电影市场相当严峻,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电影甚至都是入不敷出。
而且韩国人口少,从事文艺、娱乐的人却非常多,导致竞争相当激烈。也正因此,他们非常在意噱头。
因为有噱头的东西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被广泛议论,它的收视率、票房才会上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韩国电视剧以“狗血”出名。
但经历多年狗血剧教育的韩国人,对“一般刺激”的东西已经变得麻木,需要“更刺激”的东西。
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以及当时轰动亚洲圈的《妻子的诱惑》都是实例。
原标题:《上线就爆,《黑暗荣耀2》爽到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