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科幻影视中的脑机接口正逼近现实,文学界如何看待依靠外挂的未来?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

频道:欧美电影 日期: 来源

从科幻电影到近年人工智能的突破发展,大众意识到自己离想象的未来已越来越近,前不久国产电影《流浪地球2》中科学家进行数字生命实验,通过连接大脑的电极片,将思维意识上传到计算机,从而让人永生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更早之前在电影《黑客帝国》《盗梦空间》《阿凡达》中观众也领略了“脑机接口”恢弘的应用场景。

“脑机接口”是人类长久以来对未来的一个美好想象,两年前,埃隆·马斯克发布的第二代“脑机接口”概念产品更让这种想象走近了现实,今年初该公司更公告表示正在申请临床试验,产品将针对高位截瘫、聋哑患者实现意念打字。人类为何赋予“脑机接口”深远的意义?又该如何面对其中的伦理难题?3月6日上线的《文学馆之夜》第五期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与科幻小说家韩松、神经科学博士邓虎、未来事务管理局局长姬少亭一起畅想了这个与我们越来越近的话题。

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描绘过这个画面,“由于人类是碳基生物,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有机物,既然是有机物,那么我们自然就会凋零和死亡。如果能够将我们人类的自我意识,也就是大脑中的信息通过技术手段提取出来,移植到一个无机物,也就是硅基生物体上,比如终结者中的液体金属人,或者某种特殊材料制成的类人体身上,并通过脑机接口,实现大脑意识对新硅基身体的控制。那么,人类就能够实现从思想到身体的永生。”今天的人类科学究竟是否研究清楚了大脑,距离“脑机接口”的未来又有多远?事实上,如李敬泽所感慨的,“我们一刻也离不开大脑,但同时我们却对大脑所知甚少。”这句话同样也是现场其他三位关心科学发展的对话人的共同感受。

所谓“脑机接口”,在邓虎看来可以分为简易化和复杂化的不同实现,简单如控制外在的生活家电、机械设备,复杂的是反过来从机器控制大脑。现实中人类对“脑机接口”的实验并非近几年才开始,从1963年最早的“脑机接口”尝试到如今马斯克找到了利用机器人设备植入电极片的方法,后者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的可操作性让它距离现实越来越靠近。李敬泽畅想的是,如果“脑机接口”可以保存人的思维、情感、语言,那么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否可以把作家们的思维和语音保存下来,等到未来读者进入馆内依然可以和他们对话互动。

百年前鲁迅译介科幻作家凡尔纳《月界旅行》开始,就掀起了文化界对科幻想象的兴趣,韩松注意到当时的作者就有提到过类似“脑机接口”的概念,如今他看重的是“脑机接口”能否赋予大脑更多知识存储,比如将一个图书馆的知识通过接口存入大脑中,这将极大缩短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壁垒,而这也是当下文学应该给予关注探讨的前沿话题。让姬少亭担忧的是这种技术是否就像手机一样,一开始只有少部分人可以负担,逐渐以很低的成本普及到全民,但它的功能意义已经完全变了,从最初的电话通讯到现在许多人专注于刷短视频,换言之,信息量的简易获取并不等同于生命质量的同等升级。进而言之,一个生命在多大程度上的改造不会改变它的本质?李敬泽认为“脑机接口”打开的那个对外端口,很有可能也会影响人自身的情感和思维,甚至动摇了生命自足性的基础。

打开“脑机接口”这扇大门,在现场几位看来可能形成两种景观,一种是让人类升维到像古希腊诸神那样,无所不知并获得如神一般的感知能力,另一种是像网剧《人生切割术》里描述的场景,人类将被迫形成公司人格和日常人格,不再完全拥有自主隐私。让刘慈欣敬佩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人类从猿人发展而来,向往宇宙,发展深空航天技术,目的到底是什么?他的答案是为了追寻宇宙神奇的审美动力。或许是这种内在动力,让人类无法阻止技术的前行脚步,无法阻止“脑机接口”最终以更成熟的形式来实现。邓虎介绍表示培养一个外脑组织也在今天的科学研究视野里,只是限于生命伦理这项研究被严格圈定了界限。这激发了现场对“脑联网”的想象,就像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基地》里写过一个通过脑脑互联形成的世界盖亚行星,人类受到身体空间局限的大脑或许能够因外部培养而形成更大的智慧体,李敬泽则笑言如果能够像浇花一样去培养“外脑”倒也是个浪漫的画面。

人类的适应能力比自己想象中更为悄然无声,从现实当下出发,韩松提醒道人们并不会敏于抗拒那些出现在身边的人工智能,甚至学会了共存,比如他在酒店遇见的送餐机器人,发现自己也会多少投射一些情感。姬少亭回应说,有些年轻人会问微软人工智能小冰一些情感问题,甚至彻夜聊天,不仅习惯于人机交流更是投射了过多情感。

对于那些持忧疑态度的一类人,或许担忧的是像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在《神经漫游者》中所描述的那种未来场景,那时候的人类生物技术已经强大到可以自行随意更改基因、修改外貌但同时面临文明断层。而畅想的乐观派则相信技术可以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渐匹配上升,并且有能力解决生命伦理问题。百年前梁启超写下《新中国未来记》、鲁迅译介科幻小说,如今中国的科幻文学再度兴起,大众也再度向前看关心起了未来议题,李敬泽由此观察道,无论如何评价“脑机接口”,至少今天的“我们有创造未来的激情,也更愿意去探索和面对那些不可能性”。

关键词:金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