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独处不是孤独,而是一种能力

频道:欧美电影 日期: 来源

庄子曰:“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独处之人,精神独立而内心丰盈,这样的人往往是他人望尘莫及的。

独处是人生中美好的体验,也是一个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时刻,还是一个成就自我的时刻,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修行。

活得孤独是人生常态,而享受孤独则是最美姿态。

网上有个热门话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到了楼下,不立即下车上楼,反而要在车里坐很久?”

很多时候,我不想下车,因为那是一个临界点。

打开车门,你可以是老公、是父亲、是儿子,唯独不是你自己。

而在车里,吸支烟,放空大脑,这个躯体此刻只属于自己,从而赚得片刻自由。

“越长大越发现,我们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家人、朋友、工作,唯独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给自己。”

作家张皓宸曾说过:“有一种独处,是自己刻意安排的。远离喧嚣和是是非非,是为找到一段只属于自己的时光,体谅内心所有的情绪。”

就像在车里的片刻,我们可以尽情释放自己所有的情绪,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独处,也是许多人难以企及的。

在他家的小院中,你时常会听到敲门声。

后来贾平凹不幸染上了乙肝病毒,他为了杜绝外人的叨扰,便经常用这个借口作为自己的“护身符”。

那些所谓的朋友便很少登门了,偶有不知情的人登门,等了解到贾平凹患了肺炎,也会迫不及待地告辞离开。

没有了周围人的搬弄是非,没有了领导一遍遍地催交无聊的报告,贾平凹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独处时光,他也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舒心。

人是社会性物种,社交是在所难免的,可是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独处的时刻”是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不在于拿它来炫耀什么,而在于它可以让我们及时认清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享受生活。

孤独是人生常态,与其去所谓的圈子中找认可,不如在独处中提升自我。

青年时期的曾国藩,曾经也是一个非常爱交朋友、非常爱交际的人。

初入官场时,由于翰林院的工作清闲,他也曾沉迷于无所事事、纸醉金迷的生活。

他毅然决然地砸断了自己喜爱的烟具,制定了严格的修身计划,即“日课十二条”,其中就包括“夜不出门”和“静坐”。

其实,不只是晚上出门社交,无益于事;白天过多的社交,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曾国藩曾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越是独处,越要严格要求自己,曾国藩正是靠着自己一日又一日的“慎独”,才真正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有人曾经说过,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是你面对孤独时的姿态。

19岁的木心,为了能静心写作,决心离开烦扰的大城市,去往僻静的莫干山。

他雇人挑着两箱书,租了一个破旧的房子,一住就是半年。

在幽静的莫干山,他总是伴随温暖的阳光晨起读书,晚上靠着微弱的烛光写作。

正是应了《庄子·让王》中所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就这样过了半年,再下山时,木心的箱子里已经多了厚厚的几册书稿。

木心的成就,就是在与自己独处的悠悠时光中,一笔一笔雕刻而成的。

周国平曾说过:“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

与自己独处,让充实丰盈自己的内心,让成就雕琢独处的时光。

青年作家刘同曾有过一段为了合群而努力迎合众人的时光。

那段时间里他委曲求全,努力讨好他人,就为了让自己融入圈子,和他们产生链接,得到认同。

可是时间久了,刘同发现这些只是表面上的合群,内心深处的孤寂依然难以言表。

他决定退出这些所谓的圈子,开始读书、写作,给自己充电,给了自己一段属于自己的独处时光。

后来他谈到这段时光:“独处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有人认为孤独最可怕,然而越优秀的人越因独处而成长。

有人说过,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独处是一个人的狂欢。

杨绛先生也曾一生致力于构建只属于自己的世界:“人生曼妙的风景,不是外人的肯定,而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内心深处的寂寞不是依靠和他人的联系就能消除的。

与自己独处,和自己的内心深处对话,才是真正认识自己的开始。

苏东坡一次深夜宴饮归来,已是三更,家中仆人已歇,无论怎样敲门都无人应答,他只好独自倚着木杖听江水流淌的声音。

在这种静谧的时刻,耳旁是滚滚的江水,自己彷佛置身于茫茫天地间,他突然领悟到,生命之河源远流长,而自身却如此渺小,他感叹道: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惟愿驾一叶扁舟遨游于天地之间。

作家马德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一个人的内心,只有在独处中,才能洞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与蓬勃。”

我想,这就是对孤独最好的诠释吧。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

守住内心的恬静,与孤独和谐共生,不困于心,不乱于情。

愿你我都能做一个超能之人,拥有独处的能力,在独处中丰盈自己。

关键词: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