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郭帆和宁浩一起前往新西兰拜访维塔工作室。为了给《流浪地球》制作外骨骼这一核心道具,郭帆需要来自维塔的帮助。
维塔固然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物理特效制作能力,但另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是,在当时的中国影视行业,郭帆的可选项并不多。
在 2019 年上映的《流浪地球》里,MDI 团队为影片制作了数百件近景特殊道具及特殊服装,涉及 30 个大类,小到指骨骼、步枪、治疗针等随身装备,大到火石、地下城轨道车、刘启的气囊球等。除此之外,MDI 团队还负责了太空站的软包、座椅、宇航服、休眠仓等。
徐银海的置景公司海好影视在《流浪地球》中负责空间站的搭建。徐银海在 2009 年曾经为电影《全球热恋》做空间站置景,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有科幻题材置景经验的团队。
MDI 和海好影视也参与了《流浪地球 2》的制作,此外,《新声 Pro》(微信公众号 ID:xinsheng-pro)还对话了画时空和 XUC 鲸柠科技的创始团队,他们也参与了《流浪地球 2》的道具、置景工作。
第一,在制作层面,科幻题材对原有置景、道具环节提出了全新的技术要求。
和前作相比,《流浪地球 2》在诸多制作细节上都有着质的飞跃。比如,《流浪地球》中的休眠仓开合还采用的是人工操控威亚的传统方式,在《流浪地球 2》中,由画时空制作的休眠仓已经完全依靠编程控制,舱盖材质也由 ABS 工程塑料换成了制作难度更大的全铝材。
通过使用新材料,MDI 团队对宇航服的穿戴系统进行升级。新的宇航服利用腰部和腿部的绑带分散肩上的重量,碳纤维工艺生产的背包相比上一代可减轻 50% 的重量。省下的重量被用于内部设备的更新,空调及换风系统选用了海选测试样品中的胜出者,出风量及舒适度大大提高。
此外,MDI 团队对宇航服进行了整体的电路开发,头部光源亮度色温可调,现场拍摄的稳定性也有所提高。在软装上则采用了全新的版型,针对亚洲人的身材特点进行调整,使穿戴效果看起来没有第一代宇航服那么臃肿。
宇航服和 MMU 分别由 MDI 和 XUC 制作
这种要求不仅意味着材料和技术的升级,还伴随着理念的改变,以至于从业者知识背景的变化。
在为《流浪地球》制作特殊道具的过程中,黄天禹和团队已经意识到在科幻作品中,专业道具的设计和制作早已超越单纯的美术问题,而无限向真正的工业产品靠近。MDI 先后加入了多位拥有专业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背景的设计师。
画时空参与了门框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工作,对概念设计进行深化参数软件建模拆解,为后续的流程化制作做必要的基础工作,这在传统影视项目中是不会遇到的。
XUC 的创始人杨旭是工业设计出身,曾经在车企工作,在工业生产领域有着全流程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位于深圳的 XUC 也不仅仅是一家前端设计公司,在后端也拥有极强的供应链能力。在《流浪地球 2》中,XUC 以工业生产的方式制造了氧气面罩、MMU、无人机干扰枪等高精度道具。深圳成熟工业链条的高效率和流程化是传统影视道具行业很难想象的。
第二,如果将影视工业化视为一种更高效的流程管理体系,各个制作环节的细分和稳定是这个体系能够顺畅运作的必要前提。目前来看,在中国的影视行业,置景和道具是较早出现这种意识的环节,并且已经有一些团队以此为方向进行自我建设。
2014 年前后,画时空的合伙人之一李淼以美术指导身份跟随陈思诚在泰国拍摄《唐人街探案》,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海外的影视制作体系,他发现,在这里,即使小到一个酒吧场景,都能找到可以承接的固定团队,而不需要临时组一个班子。
李淼、崔文良、杨光光三人组成的铁三角,涵盖了从设计到道具、置景的全美术流程,从《刺杀小说家》到《独行月球》《万里归途》,过去几年,画时空几乎承包了中国体量最大,投资最高的一批重工业电影的美术制作。
也是在 2014 年,徐银海开始有意识地组建一支稳定的置景团队,除了不断推动技术进步,海好影视也在制作端积累了丰富的供应链资源。在《流浪地球 2》的拍摄后期,海好影视在资源和人员方面的长期积累,有效应对了多个临时场景搭建需求的出现。
返回舱场景由海好影视、XUC 和画时空共同完成
第三,作为影视项目的主要制作环节之一,需要调动大量人和资源,置景、道具团队在流程管理上的自我更新是推动影视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之一。
最多的时候现场施工人员超过 400 人,对工程进行统筹管理是徐银海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刺杀小说家》被杨光光视为对画时空置景团队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体量巨大,且启用了大量新工种,他们在其中积累了大量流程管理相关的经验。
这种自我更新不仅仅在制作环节,还包括道具、置景团队应该如何更好地配合拍摄。《流浪地球 2》的拍摄过程中,MDI 成立了专门的现场穿戴组,并且梳理了一套明确的管理流程以保证特殊道具在拍摄过程中的管理和维护。
影评人张小北在微博转发过一条好莱坞飞行特摄公司 Scroggins Aviation 的宣传片。围绕飞行,这家公司提供模型机定制、飞行特摄技术支持、航空技术顾问支持等多项业务,参与了诸多好莱坞知名电影的拍摄 ,也为林超贤的《紧急救援》提供过技术支持。张小北评价这家公司是工业化体系的代表,「只要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就有专业供应」。
某种程度上,这句话也点出了中国影视工业化的最大难点——需求,或者说这个系统性问题仅靠一个环节的自我更新是无法最终实现的。
海好影视负责了网络中枢舱的置景
《流浪地球》之后,MDI 先后参与了《金刚川》《独行月球》两个项目的制作,在新的项目中,他们才有机会在实践中继续推进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在海外影视工业体系的启发下创建了画时空,过去诸多的项目经历中,崔文良最大的感触是「电影工业化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事,涵盖了电影拍摄的整个环节,就像是各个紧密啮合的齿轮的装配体,而且必须在一个非常健康的土壤里」。
《流浪地球 2》之前,杨旭参与过不少国内的科幻项目,不过大部分都停留在了前期的概念设计阶段,以工业化为努力方向并且有能力实践的影视团队在中国市场已经很稀缺,能够有预算和决心让一家工业制造公司参与其中的项目就更少了。
《流浪地球 2》的成功为 XUC 带来了更多项目,杨旭希望公司能够将精力逐渐都转向科幻,在设计业务集中于科幻的同时,也试着在一些项目中进一步向后端制作深入。但作为影视制作上的一个具体环节,这件事无法仅仅由他和他的公司决定。
「如果科幻行业能有大发展,当然各种机会都会来,但如果只是单个项目的成功,我们也只能有什么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