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唐朝国祚只有短短的289年,它由盛转衰的折点固然是安史之乱,可又是什么导致了晚期唐朝的崩溃呢?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来讲,就是大家老生常谈的藩镇割据,而只说中央的话,这种崩溃只来源于党派相争,而唐朝晚期最“出名”的党派之争即是牛李党争。
藩镇割据情形源自唐朝的节度使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在唐朝初期,也就是高祖和太宗时期地方军队除了部分常备之外,其他的按照府兵制原则,战时为兵,平时务农,而将军出兵在外会被皇帝封为某某地行军大总管或是行军总管,一般来讲,这些总管或大总管并不能节制地方,相当于军政分开,战事结束后应立即将指挥权和部队交还给中央。
但是总而言之,无论是二李朋党之说还是牛李党争之说,以李宗闵、牛僧孺和李德裕为代表的两派因科举结仇,并开始了持续了数十年的朝廷内部争斗,两派相互倾轧,成了导致唐帝国日薄西山走向衰亡的重要凶手,包括李商隐等知名的历史人物也身陷这场朋党之争郁郁而终。
说到士族与寒门这里,科举制又是绕不开的问题。在唐朝时的科举考试,采用的仍是不糊名的办法,阅卷官能够轻易地知道哪份卷子是谁做的,这就大大地增加了科举舞弊和贿赂情况的发生,而唐朝又盛行“请托行卷”,这种风气在牛党之中极为盛行,科举考试似乎成了只看关系强硬与否的笑话。
上文说到了科举,从双方对科举的态度上来看,二李朋党在一些意义上看其实是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面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局面,中央权力丢失,皇权旁落,中央朝廷的文官们起了改革与保守的争端。首当其冲的就是针对科举的改革。
李德裕的改革措施十分精准,对准了当时唐朝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但是无一不被保守派的李宗闵等人抵制,因为李德裕针对科举考试的改革已经实打实地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如李德裕要求座主和门生不应多聚集,但是李宗闵等人就是靠科举拉拢寒门考生,形成一股能与朝中士族官员斗争的势力。
这个庞大的帝国从灭亡突厥开始崛起,从吞并西域走向强盛,它没有亡在怛罗斯,没有亡在任何一个异族人之手,它只是亡在了唐人手中,亡在了自己人的怀里,从此以后,世人只有对他极盛时期的幻想,关于它的踪迹,还吸引着无数后人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