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Studio MDI:和《流浪地球》系列一起成长的物理特效团队

频道:中国大陆电影 日期: 来源

从《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 2》,MDI 团队在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提高制作工艺的同时,也在特殊制作领域,对流程管理做持续优化。

Studio MDI 是一个标准的,和《流浪地球》一起成长起来的团队。

2013 年,黄天禹获得机会前往维塔工作室实习,回国后,他希望能对标维塔,在国内做一家以电影物理特效为核心业务的工作室。这家工作室的前身 421 工作室先后承接了网剧《鬼吹灯精绝古城》的物理特效制作,也参与过最早一版的《三体》电影。

在电脑视效技术越发成熟的电影行业,物理特效仍然是必不可缺的环节,它有效降低了电影在后期制作中的难度和工作量,在镜头中所能呈现的细节和带来的真实质感也是 CG 无法取代的。

MDI 团队能够参与《流浪地球》项目也是因为维塔向郭帆导演的推荐,当时维塔已经完成外骨骼服装的核心研发工作,需要寻找一家能够在国内复制和生产的工作室。

在 2019 年上映的《流浪地球》中,除了外骨骼服装,MDI 团队共计为影片制作了数百件近景特殊道具及特殊服装,总共涉及 30 个大类,小到指骨骼、步枪、治疗针、无人机遥控器等随身装备,大到火石、火石外壳、地下城轨道车、刘启的气囊球等,还有太空站的所有的软包、座椅、宇航服、休眠舱以及刘培强破解舱门的 EMP 装置。

为《流浪地球》制作特殊道具的过程中,黄天禹和团队开始意识到,作为一种架空的未来,科幻作品中,专业道具的设计和制作不仅仅是个美术问题,如果想在科技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未来感,从前端设计到材料使用、制作手段都必须无限向真正的工业产品靠近。MDI 先后有更多来自专业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领域的设计师加入。

《流浪地球》的上映和票房大卖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阶段,MDI 也在之后有机会参与到更多的影视项目中。其中,《金刚川》和《独行月球》两个项目帮助 MDI 团队快速成长。

《独行月球》拍摄期间,MDI 进一步优化了宇航服的设计,利用新材料减重,增加温控、呼吸等支持设备,在总重不变的情况下,让演员获得更舒适的穿着体验。此外,一个专门服务于拍摄现场的特殊穿戴组正式成立,并形成了一套包括穿脱、清点、检查、维护、充电等在内的标准流程。

《金刚川》中,MDI 负责了机舱部分的特殊道具制作,在与后期 CG 特效团队的配合中,丰富了对物理特效和 CG 特效如何配合的经验,这部分经验也直接在《流浪地球 2》歼 20 部分的拍摄中得到应用。

也是在这个项目中,MDI 和海好影视等专业的置景公司有了更深入地合作。事实上,尽管在《流浪地球》制作时期,MDI 已经在前端不断引入新的设计人才,但受困于后端制作能力,他们仍旧要用很多土法来实现想要的材料效果。而借助海好影视在后端的供应链能力和生产经验,MDI 的设计可以真正意义上向真实工业产品靠近。

在《流浪地球 2》中,MDI 面临的工作挑战是成倍增长的。

这一方面来自一些特殊道具制作难度的提高。太空电梯段落中,韩朵朵佩戴的机械手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全片最「飞」的设计之一。机械手臂需要满足不同人、宇航服,电梯服不同袖子粗度的穿着需求,还有充能和没充能两种状态。

不同的拍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道具制作难度。面对大量的特写拍摄需求,肌肉手臂需要进行非常精细的金属加工。被黄天禹认为是全片最难的大气潜水服,需要配合真实的水下拍摄需求,大气潜水服的制作和维护都是极有挑战性的。

另一方面,和《流浪地球》相比,《流浪地球 2》中各个道具的数量都成倍增长。MDI 为《流浪地球 2》制作了 30 套宇航服,数量是前一部电影的 10 倍。

面对特殊制作部分比第一部更大规模的制作量,更短的制作周期和更精细的完成度,黄天禹个人也在美术组内担任了制作总监的职务,与另外几位总监一起统筹和协调主创团队与各家供应商之间的需求整理、任务发派和质量监督。

比起纯粹的道具设计和制作,这份工作很多时候更像一个翻译器,他需要在和其他电影主创的反复沟通中明确和匹配他们的需求,并翻译成制作团队能理解和量化的确定方案。

「有些团队可能产能和制作能力比我们强,但是我们可以提供工业设计流程上的支持。」

以下是《新声 Pro》(微信公众号 ID:xinsheng-pro)和 Studio MDI 主理人黄天禹的部分对话整理:

新声 Pro:MDI 参与了《流浪地球》系列两部电影的制作,你们最初是怎么参与到项目中的?当时工作室处在什么样的阶段?

黄天禹:我 2013 年去维塔工作室实习,回国之后希望能在电影特效领域做一个和维塔差不多的工作室,2015 年我们做了《鬼吹灯精绝古城》,后来还给最早的一版《三体》电影做过一些物理特效。

在《流浪地球》之前,我们做的大部分物理特效还是偏向于传统道具,比如一些魔幻类的特效化妆。

参与《流浪地球》是维塔向郭帆导演推荐了我们。当时,维塔完成了最复杂的外骨骼的研发制作,他们需要有一个国内团队帮助做复制和生产。

2015 年,国内其实没有什么团队有这方面的经验,郭导他们选择的余地并不太多。我之前在维塔工作过,大学专业学的是动画,这个团队在校期间做过一些定格动画,经常需要做手工模型去进行摆拍,这套流程其实和好莱坞在电脑特效出现之前的制作流程是一样的。

我自己也会拍一些短片,和其他团队比起来,我们可能会稍微多一点导演思维,追求的不是要做一个很大的场景或者很好的工艺品,而是想办法去帮助导演实现镜头。

我的新合伙人在美国学的工业设计,后来加入的一些成员都有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的背景,进一步补充了《流浪地球》的时候我们在硬表面、产品设计等方面的一些专业技术缺口。

新声 Pro:什么时候有了要在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上做人才补充的意识?

黄天禹:我们最早拿到《流浪地球》设定的时候,就感觉到这种需要了。科幻片是一种架空的未来,需要大量的未来道具,车辆、枪械、服装这些未来道具其实都是未来的产品,如果你想拍出来让观众感觉这是高科技、有未来感的东西,就不能用传统的泥塑、木雕这些方法,而要让这些东西看起来高于现在的生产力。

但《流浪地球》的时候我们在制作端匹配的资源没有那么成熟,没有更好的工厂去配合,最后还是用了很多土法炼钢的方式去实现想要的效果。

新声 Pro:2019 年《流浪地球》上映到开始筹备《流浪地球 2》之间的这段时间,你们发生了哪些变化?

黄天禹:2019 年之前,我们还是一个很小的工作室,《流浪地球》上映之后,我们也学习维塔工作室的一些模式,去开通了一些别的业务,比如博物馆、展览、衍生品等等,这些业务和项目拓展,帮助我们做了更多技术积累。

对我们来说很好的机会是之后参与了《金刚川》和《独行月球》两个项目,我们可以把一些新技术和流程管理上的更新,实践在具体项目上。

《流浪地球》里,大家普遍都反馈在宇航服里呼吸比较困难,很热,整套衣服也比较沉,《独行月球》的时候,我们优化了整个宇航服的供气系统,让演员可以穿着更舒服,呼吸比较畅快。

比如,我们采用碳纤维翻模的工艺,整个宇航服的重量减少了 50%,我们把这减少的 50% 重量换去做一些温度、呼吸的保障装置,确保在整体重量减轻的同时,提高演员穿着的舒适度。

《金刚川》的项目里,我们得到的重要经验是如何让物理特效和 CG 特效相辅相成,最后能合力完成一个画面。当时我们搭建了一个机身运动平台,机舱里很多细节要结合追云工作室在微缩模型上的能力,机头和机尾是 CG 合成的,所以我们也要和后期公司 MOER 去配合,这些经验后来也直接应用在《流浪地球 2》里歼 20 的拍摄中。

此外,当时的项目过程中,我们在具体的道具制作上借助了海好影视在金属工艺上的制作能力。我们的优势在设计,但在生产能力上其实没有办法和一些基础搭建及工业团队相媲美,那之后我们开始逐渐把精力向前端设计侧重,后端的生产让更专业的团队来做。

新声 Pro:将后端生产交给外部专业团队意味着前期设计团队需要有更强的监修能力,你们怎么梳理出自己的体系和标准?这套体系又如何应用在具体的电影拍摄中?

黄天禹:《流浪地球》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导演、美术指导自己去盯,《流浪地球 2》的时候我们自己内部对项目质量其实有了一套标准,针对不同的预算,不同的类型项目,我们会有等级划分。

比如,有的道具我们知道可能会有特写,并且镜头很多,功能需要在镜头前能完整实现,那这个道具可能就是 A 级甚至 S 级的,我们会用比较充沛的资源去做。或者有些道具是 A 级道具的备件,比如 10 套宇航服里,我们可能有 3 套是 A 级,7 套是 B 级。

对我们的工作来说,《流浪地球 2》的另一个变化是多了虚拟拍摄这个环节。之前的时候,即使有分镜和剧本,现场具体怎么拍也是很难明确的,那你做的东西最好就能满足所有的拍摄需求。但是《流浪地球 2》的时候,通过虚拟拍摄,我们所有人都能清楚地看到这个道具在拍摄中到底是被怎么使用的,它在镜头里出现的是哪个面等等。当你对导演的拍摄需求更明确的时候,后期的标准也就自然确立了。

新声 Pro:除了宇航服、肌肉手臂等具体道具的制作,你在《流浪地球 2》的制作过程中还承担了哪些其他工作?

黄天禹:《流浪地球 2》的道具制作量很大,参与方也不止我们一个团队,所以我以个人形式进组,帮助组里协调特殊道具上的多线程任务管理。

黄天禹:因为剧本和美术设计上其实不会把特殊道具和普通道具、置景做一个非常明确的区分,所以我做的第一步是从拍摄需求、故事呈现这些维度把特殊道具的部分先分出来,理出清单。

我自己理出这个清单之后会拿去和导演、美术具体开会讨论,明确其中的定义。特殊制作里有太多类型,无法详细分类。

比如,我们找一个厂家专门生产了一套飞行服,上面的硬件头盔和软件头盔之间有一个金属接口,这个接口应该算服装还是算道具呢?我们需要把整个类目分出来,明确哪些是需要特殊制作的。

第二步是统筹安排出一个详细的制作计划,并且分给最擅长的团队去做。在制作层面也面临细化需求的问题,我的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在做 brief,不断追着电影主创团队,问他们这个东西到底想做成什么样的,数量要多少。我需要跑很多不同的部门,并且反复揣摩,才能给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方案。

这些都明确之后,才能发给下面的制作和执行团队。发给制作团队的「包」需要非常明确,同时这些任务包的整理又是动态的过程,有些甚至到最后才能明确下来,你需要去反复匹配导演、特效、后期、摄影以至于制片的不同需求,这其实算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过程。

新声 Pro:《流浪地球 2》的拍摄过程中,MDI 成立了专门的现场穿戴组,并且梳理了一套明确的管理流程,为什么要这样做?又是什么时候有了这个想法?

黄天禹:我刚入行的时候,包括在维塔学习之后,会发现特殊制作里最难的其实是特殊穿戴。

如果你只是做一个硬质道具,只要在那儿摆着,其实制作难度没有那么高。但是特殊穿戴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比如它需要穿在人身上,就有软装和硬装的结合,有重量的限制,需要考虑演员穿着的舒适度。

最重要的是,它其实不是一个特殊道具,是一个特殊造型,它是服务人的,需要和角色融为一体,也会影响演员的表演状态,比如你的宇航服做得不舒服,演员就很难演得舒服,如果做得太沉,很多动作就做不了,只能靠 CG。

还有可能,你的道具做得很漂亮,但是现场穿戴的人没有穿好,或是没有管理好。比如,你准备了 3 个等级的机械手臂,但是现场负责的人不知道,他在拍摄特写镜头的时候给演员穿了表面效果最差的,最后却被呈现在画面里。

我们在《流浪地球》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在《独行月球》时期,开始专门成立独立的现场穿戴团队,由专人负责。这个团队在整个特殊装备的制作阶段就已经加入进来,他们参与了设计、试穿、生产的所有环节,对衣服本身非常了解,是一个不能替代的团队。

关键词:独行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