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青年刘华强,曾因坐公交游遍大半个中国走红网络。春暖花开,他的“公交游”计划在本月重启。
相隔几米的跨省公交站牌意味着什么?城市与乡镇间、乡镇与乡镇间的“交通神经网络”如何运转?和刘华强一起对话思考的,是长期关注区域一体化建设和城市群发展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
来自四川成都的刘华强,是一名“90后”互联网创业青年。从2020年起,他开始以坐公交的方式长途旅行,先后完成了从上海到辽宁大连、从浙江杭州到陕西西安等行程。
一趟从澳门坐公交到北京的旅程,他总共花了71天时间,换乘了226辆公交车,途经100多个城市、5345个站台。
谈起坐着公交游全国的初衷,刘华强表示,这几年,他注意到老家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通往成都的公交逐渐变成了不少老乡最实惠的出行方式。
他不禁好奇,在经济更发达的地区,会不会有更多类似的选择?经济又便捷的公交,是不是连接起了更广阔的地区?
带着这些疑问,刘华强查阅不少资料,陆续梳理出包括从上海到北京在内的多套公交长途换乘线路图。为了验证这些线路图是否可行,他真的出发了。
如何让区域间、城市间连接得更好、更紧密,正是陆铭多年来持续关注的课题。在他看来,刘华强的公交之旅从想法变成现实,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品提供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经济学研究者的视角观察,陆铭也很关心刘华强在跨区域公交换乘时,都有哪些体验?
刘华强介绍,在安徽马鞍山和江苏南京交界处,两地公交车虽未跨越省界,但共享同一个站名。乘客在一地下车后,步行数米跨越省界,即可实现快速换乘。
公交旅途中的刘华强,会用全程直播的形式,与全国各地的朋友分享自己的见闻。刘华强介绍,根据沿途观察和与网友的交流,他发现,不同地区的公交线路布局样态也各有特点。
例如,在江苏,公交线路已基本将全省的大部分市县相互串联起来,形成布局相对平均的网络;而在浙江和山东,公交线路更多以从节点城市向外发散的树状网络为主。
陆铭认为,这个现象也反映出在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和外围中小城市之间呈现“中心化”与“网络化”的发展关系。“大家可以类比太阳系去理解,中间是太阳,它的光线向周围放射状地发散。”
在他看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中心化+网络化”是未来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最符合需求的一种布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