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乎每个挤上北上广地铁的“打工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周迅的声音: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网友们纷纷吐槽:
“人怎么一下子变多了?很久没有体验过,这么自然的推背感了。”
“圆脸进去,V脸出来,妥妥省下瘦脸针的钱和减肥运动的时间……”
那些许久不见的人们,又回来了。
“北上广”的人变多了,
你要写“地铁有多挤”,就不能只写“挤”。
你要写背包里形似压缩饼干的手撕面包,揣兜里被碾压粉碎的熟鸡蛋……
要写“人上去了,鞋掉了……”
还有的时候,“人上去了,鞋也上去了,表没到位。”
通勤高峰期挤一挤也就忍了,令人心碎的是:
如今不仅仅是工作日有早晚高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地铁里的人就没少过。
于是上海人怀疑全世界都来上海旅游了,广州人也在疑惑:
蜂拥而至的人们,是不是都来感受“老广的味道”来了?
以北京为例,今年2月22号北京地铁单日客流高达1082.41万/乘次,相当于运输了东菀一个市的人口。
2月13号到2月17号五天之内,有四个工作日的地铁客流量,均超过三年前的日均客流量水平。
也就是说,“人变得比三年前更多了”,或许并非错觉。
前有河南郑州2月18日和19日连续两天,启动了地铁1、3号线的车站客流控制。
后有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沙代表,时刻发出疑问:
打车也堵、地铁也挤,哪来这么多人啊?
只恨自己当时年轻不懂事,竟然胆大包天地怀念过去“人挤人”的“人气”地铁。
2023开年,哪哪都是人。
都从哪“冒”出来的?
春节后返岗复工、各大中小学迎来开学季,以及人们高涨的出游热情等都是“人从众”的原因。
于是,往返通勤又恢复成了打工人日常,公共交通工具的需求量自然也会不断增大。
再加上好不容易等到了年末发年终奖,这可正是跳槽找工作的好时机。
2023年新一届应届生春招开启,年后的招聘职位和简历数量均快速高涨,招聘市场异常火热,跨省“抢人”、24小时不打烊云招聘比比皆是……
当通勤不受限,逐渐告别线上面试的求职者们,得以全面出击:“公司在哪我去哪”。
好不容易适应了全是打工人的车厢,又迎来了全国大中小学的开学季。
没课的日子,急于找回“遗失的美好时光”的大学生,时刻准备好了出门“找快乐”。
走进地铁的大学生,也成为人形沙丁鱼罐头的一份子。
哪怕是工作日,随便打开一家评分较高的餐厅线上预约,排队都很有可能是十桌以上。
于是,各大景点又被游客攻占,酒店、餐饮等相关行业也渐渐回暖了。
“什刹海附近的大爷大妈,变得比三年前更多了,还组成团了”;
去年一段时间,北京环球影城还有“超淡季”之说,热门项目几乎不用排队,今年“人挤人”的景象频频上演, 几乎是常态;
2023年的上海迪士尼同样火热,人多到几乎每个项目都要排队1到3个小时,玩项目排、吃饭排、上厕所更要排……
今年的城市路边,生机也随处可见:上到八十岁奶奶,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
公共交通客流量“过载”,城市人流量也在一路“狂飙”,从地铁通勤到吃喝玩乐,到处都是人山人海。
有人把这种种现象,归根于年轻人的“报复性出行”。
更多的是“想开了”,更珍惜看看广阔天地的自由和幸福。
抓住一切机会出行,成了一件日常生活中幸福且重要的事。
以前只想攒攒攒,现在的人更舍得花钱跨城市出游。
网友一边吐槽“看了大家的出行计划和酒店价格,才知道没赚到钱的只有我”,一边眼疾手快地抢到了周末隔壁市脱口秀和演唱会的门票。
当社交平台的攻略取代了《孤独星球》式的旅行指南,比起在家看背包客走遍祖国大好河山,年轻人更愿意抓住机会,亲自走出去看看“远方的田野”。
嘴上说着“给我手机和Wi-Fi可以在家躺一天”,行动上却很诚实:
如果有合适的目的地,别管我,让我尽情地玩。
哪怕是一个人,也是别样的体验。
即使知道景区已经是“人从众”,也想错峰去看看风景,拥抱大自然。
除了跨城市出行,蜗居在城市里的年轻人也学会了抓住生活里的美。
关注通勤路上的花花草草,趁周末去尝尝家附近的苍蝇小馆……
正因如此,才有了地铁里“周末和上班高峰期没什么区别”的景象。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曾说:
都包藏着一个快乐的城市,只是它自己并不知道罢了。”
当人潮涌动、世界再次变得拥挤时,人们一边“无语”,一边也在“痛并快乐着”吧。
如今,仍不断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不断更帖提问:“最近的地铁怎么多人,都是哪里来的?”
“这不就是千千万万个你啊”。
拥有步履不停的自由的你。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