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品廉图 树廉风】学士路上,“一代帝师”竟然穷得没路费回家!

频道:中国台湾电影 日期: 来源

“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反腐倡廉是我们党的生命线。”2月22日,湖南首张廉洁文化地图发布,图文并茂呈现“清廉湖南”。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清正廉洁作表率,用“廉图”讲好湖南廉洁故事,推进清廉自然建设,彰显湖湘文化正气,“湖南自然资源”特设“品廉图 树廉风”专栏,以期在全社会营造崇廉拒腐清风正气,让以清为美、以廉为荣在三湘大地蔚然成风。敬请关注。

刘崐(1808-1888),字玉昆,号韫斋,云南普洱景东县人。31 岁时离开家乡,历经宦海沉浮。他做过同治皇帝的老师,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湖南学政、顺天府尹、湖南巡抚等职,人称“刘学士”。

“养身好守中和气,经世还抒磊落才”。这是刘崐自撰自书的一幅对联,也是他做人做官做学问的真实写照。刘崐作为地方教育和行政最高长官,大兴地方学务,将孔孟奉侍为贤圣的同时,也把贾谊、杜甫、辛弃疾、胡安国、胡宏、张栻、王夫之、陶澍、贺长龄、魏源等列为乡祠对象,极大地提高了湘人的文化自信。

刘崐为人耿直,不畏权贵,不徇私情,为政清廉,所到之处,治理森严,力革弊政,遴选人才多属伟器。培养选拔了曾国荃、龙湛霖、谭继洵(谭嗣同之父,官至湖北巡抚)等知名学子,推荐、扶持和保护了彭玉麟、李元度、左宗棠、王闿运、郭嵩焘、席宝田等名人,为湖湘名家铺垫平台。被誉为“湖湘文化的主推手,湖湘文化的构建者”。

清官勤政,体恤民瘼。刘崐从政三十年,正道而行,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家无余财,功成身退,可谓“清官上任,造福一方”。1858年,辽宁的大凌河闹水患,一些人趁乱挑唆灾民起事。刘崐临危受命,打开锦北大仓赈灾,治理大凌河,拿出被皇族侵吞的大凌河地产,招募山东、河北等地难民安置垦荒上万顷,巧妙地化解了北方一触即发的农民战争。

晚年, 政绩卓然的朝廷重臣、一代帝师的他想回老家云南却凑不够路费,卒于湖南,令人难以想象。他为人低调,不留文字,留存于后世的资料极少,以至于给他义务守墓72年的老人贺明华,说:“不知墓主是谁,只知他是一个大清官。”

学士路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北起含浦大道,向南延伸后与智博路相交,止于含泰路。巡抚总督开始是监察官,在清朝 106任湖南巡抚等众官员中,不仅仅有湖南本省人士,更多的巡抚则是来自全国各地。广为人知的当数江西籍的陈宝箴,为湖南带来变革维新,开全国风气之先,使湖南在晚清独领风骚。而在长沙河西学士路的来历,则与湖南巡抚刘崐有关。垂暮之年,刘崐念念不忘桑梓,毅然变卖朝珠凑够回乡之资,可终未成行,死后葬于长沙。后人因对他的怀念,将其墓地附近的一条路命名为学士路。

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

关键词:回家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