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人生大事》,我是颇为感慨的。
感慨一,这是讨论“生死”不多的题材电影,制作公司敢于做这类电影,除了经济效益的考量,更有社会效益的考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有深度和良心的作品。
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要看其赚了多少钱,更要看,其带给了观众什么样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体验。
倘若没有,只能犹如方便面一般,只能给饥渴人以临时解决温饱,是没有多大营养的,对社会之发展,亦是效力不太高的。
所以,做文化类商业项目,倘若三观不对,不仅仅是缺德的事情,亦对社会毒害极大,只不过暂时看不见其影响罢了。
好似给人放慢性毒药,一天看不出所以然,一年或许也看不出所以然,但几十年下来,总会看出所以然来。
做文化项目,选题不得不谨慎,一定要问,这部作品,除了赚钱以外,我们还能给社会什么样的价值参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一切宣扬暴力、淫荡、奸诈及浮华的作品都算不得好作品,其或许会给观众带来暂时的刺激,但刺激之后,观众或许会被带到万劫不复的深渊里去。
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尤其对于价值观还未定型的青少年更是如此。
感慨二,正如电影里所说的,人生一场,每个人都像一本书,总有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只不过有人画了完美的句号,有人只留下了一个省略号。
大概鲜有电影如此旗帜鲜明地表达这个观点,还表达的如此美丽和绚烂。
电影一开始就说了一位老人之死。她是在黎明时分躺在自己床上死的,睡在她旁边的年幼的外孙女,还认为她只是睡得太沉了醒不过来,谁料到,她竟然就真正地死了。
死了,一切的功名利禄没有了,一切的最亲密的人也看不见了,一切热爱的大自然的壮丽及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再也欣赏不了了。
死是一个句号,又是一个闸口,把人活生生地关闭在孤独与黑暗之地,那里没有光,亦没有热,当然,亦没了病痛。
他或她,便成了泥土里的几粒尘埃,或者花朵里的几瓣花,也或者,正如电影所表达的那样唯美,他或她竟然成了天上的一颗星星,正看望着人间的亲朋好友呢!
有了这样的表达,让人至少懂得两个道理,一者是人必有一死,无论贫穷富贵,二者是死了总有去处,不必惊慌。
一者的道理,让人不禁生起几份勘破世情的豁达,当人生里遭遇一些不如意之事时,大概亦会想得开,毕竟相对于死,其他的都是小擦伤罢了,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二者的道理,类似于佛教里所谓的有西方极乐世界和地狱,善士去极乐世界,恶人下无间地狱,总有去处的。
这是宗教的说法,倘若用科学的说法,大概是死了化作泥土,而泥土又滋养了一些庄稼,庄稼最终又养育了一些人,此所谓天道有循环也,亦所谓物我一体也,此亦佛教所谓无分别也。
人生知道了自己的去处,当大限来临时,就不会惊慌失措而恐惧万分了,还有一层意思是提醒我们,能有做人的机会就好好做人,当珍惜宝贵的人生,努力去做有价值的事情,不要辜负了此生为人的机会。
用佛家的话说,下生还是不是人就不知道了,所以要珍惜此生之机缘,去觉悟自己,亦觉悟他人,去为这世间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何谓有价值呢?用这部电影来说,它打动了我,亦让我对人生有了必然流逝的警醒,这便是有价值。
而我受到它的影响,愿意在看完之余,写一点可分享的文字,这也是有价值,当读者诸君,看了这电影或文字,对自己人生来一点反思,这亦是有价值。
反思了可以落实到自己的漫长的人生里,这,更有价值了。做有价值的事情并不复杂,只要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都是有价值,即使就是为这世界多种一朵花,而少栽一棵刺呢?
当然还有其他的感慨,诸如对真情的欧歌,对冷漠的鞭打等等,就不一一道来了,毕竟这类题材,其他电影里表达的就太多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倘若你的人生遇到了坎,你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
倘若你还没有遇到,亦可以去看看,毕竟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一帆风顺呢?大家难免都有沟沟坎坎的时候。
这种时候,我们是需要一点强健的精神和豁达的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