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主题的作品使用得最多的还是戏剧中的冲突法。作为地方曲艺的常德丝弦,在保留曲艺特色的同时,词作家和剧作家也在不断探索,创作出了一批丝弦小戏和丝弦戏,融合了戏剧的表现手法。本文所论皆是偏于曲艺的丝弦或丝弦小戏。表现时代主题的作品,其唱词于抒情中带有叙事风格。其叙事,常常在矛盾冲突中推进,矛盾冲突是推动故事和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制造悬念、营造氛围的必要手段。这种矛盾冲突有外在和内在之分,更多时候是内外交织同步推进。黄士元的作品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山村喜宴》主要是一种外在的矛盾冲突,即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实质是观念的冲突:乡民们抱着传统的发展观,希望引进外资办工厂;而镇党委书记秉持生态发展观,主张因地制宜谋发展。矛盾的解决是乡民们接受了新的发展理念,矛盾冲突推动了人的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进步。《特别案情》直接表现人自我内心的矛盾冲突。一个司法所长在面临情与法的两难选择时,滋生一系列激烈的内心冲突,“人情虽重法如山,今日里执法先唱黑花脸”,最后依法处理了动手打人的岳父,在众乡亲面前弘扬了法律精神。以上这些作品,外在的冲突中隐藏着内在的情感冲突,内在冲突中也交织着外在的矛盾斗争,甚至一种矛盾冲突看起来是对立面之间的,其实在比喻或象征意义上又是自我的、内在的。说到底,这些矛盾冲突在本质上是新与旧、进与退、公与私、曲与直、情与理等之间的冲突,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实。正因如此,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就能更好地表现现实主题和时代主题。
对人及人性的关注、审视和表现是文学艺术家的责任和良心,也是文学艺术作品超越世间万象而达至普遍性、永恒性主题的一个重要入口。无论是偏于叙事还是偏于抒情,无论是哪一类题材,常德丝弦新编曲目唱词都能在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刻画人的活动、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关于“人”的厚重主题。有的作品传达爱和人内心深处最真挚的关切,如《悄悄话》(杨学仁等作词)、《我让座,我快乐》(胡传经作词)等从童年视角出发展开叙事和抒情: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涓涓细流在幼小的心灵里激起美丽的浪花,纯化和净化着社会环境、风气以及自我内心。有的作品表达感念和知恩图报,如黄士元作词的《奇特的录音带》,描写父母双双为聋哑人的女大学生用村支书赠送的录音机录下父母劳动时的喘息声,每个夜晚悄悄躲在被子里收听,“听一声不忘父母情如山,放一遍叫我立志在校园”,把父母和乡亲们的深情和恩德转变为努力学习和奋斗的动力。有的作品表达了孜孜以求、默默奉献的精神,如《中秋之夜》(黄士元作词)、《人梯》(邵启发作词)、《明月照山河》(钟士英作词)等,或表现基层文化人对事业的痴心不改,或表现父母兄弟和老师甘做人梯的可贵情怀,或借明月从象征意义上表现“燃烧”和“奉献”的品格。有的作品表达人生的追求和向往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与诗意,如诸扬荣作词的《俏婆婆上大学》,写一群老年人并没有停下追求的脚步,而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用知识的霞光和求索的星光装点黄昏的天空。更有作品站在“做人”的高度,表达人的心性品德和人格操守。佘致迪作词的 《花枝俏》描写一位如花的导游姑娘在车祸发生时为了保全他人的生命安全,临危不惧,先人后己,不惜以流血和伤痛作为代价。徐泽鹏作词的《当兵的人》,写一位军人在遭遇尴尬和委屈的时候,没有丧失“做人”的尊严和精神高度,依然出手相帮,帮助他人克服困难、化险为夷,从而带动了他人的觉悟和思考:“做人不能离根本,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天长地久,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