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柏全在《心居》里演的是大年,名义上是冯晓琴的弟弟,其实,是冯晓琴的儿子。这孩子很讨厌,只身从老家来到上海,厌学,投奔姐姐,也没个眼力见,惹的顾家老的不爱小的也不爱。要说他身上有什么优点的话,就是叛逆,随心随性,自己爱干点啥干点啥,不爱干点啥就不干点啥,不委曲自己,不待见众人,也不被众人待见,所谓无知者无畏,身无牵无挂,随心所欲。
大年这个角色是他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代表,他还不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他也不理解大人,不理解大人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是为了什么,因为,他没有责任,不必谁负责,不必为家庭负责,也不必为社会负责。更重要的是,没有人认认真真倾听他的想法,也没人试图去了解他的世界,他呢,还没学会表达自己想要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才能达到目的,于是,他将自己隔离起来,和外界对抗,对抗是一种态度,矛盾来了,总有人要想解决办法,办法就是由对抗转向妥协,显然,他也没学会妥协。所有的所有,在他身上,都化作令人讨厌的样子,当讨厌他的人变少了,他也便成人了。
一个原因,上面说过了,青春期,叛逆。另一个,你设身处地的为大年想想,在老家,管教他的,其实是外公外婆,他有点留守儿童的意思,家里没意思,读书没意思,唯一让他浮想联翩的,是大都市上海。
冯晓琴没想或沒想明白的问题,大多数家长也没想过,读书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条谋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也曾有人荣华富贵,也有人碌碌无为。问题在于,只谈生计的话,如今道太多了,而非这一条,有人也没必要非在这挤来挤去,因为,挤出个好结果的越来越少了。
可是,互联网来了,一切都变了模样,直至到短视频时代,随心随性过活的人越来越多。职场有类人,是钻营者,通晓人情,通晓各种场面的规矩,活的滋润,干的其实是牵线搭桥的事,互联网拆了这个桥,老老实实做事的,能做好的事的,也能被看见,被奖励。
时代变了,但很多人的观念还活在过去。变了指的是各式各样的大爆发,也意味着各种意义的大爆发,意义是多样的,意义需求也是多样的。
此书构成了现代都市人的共同焦虑。因为,这十几年的经济生活的变迁深刻说明了,房子还是一个城市冒险之地。小说中时时以嘲弄语气谈论的展翔,其实就是新上海的冒险家。没有文凭,没有出身,也没有经过社会历练的他,单凭无人可及的魄力,就搭上了房价的快通车,坐拥十几套房产,迅速累积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即使是房子的“受益者”,也未见得获得了更好的生活。在小说中,展翔除了追求顾清俞以外,整日无所事事,并无其他追求,也未能在精神上展现出更为卓越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