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北大女生宿舍对话日本女作家:你不结婚,是因为被男人伤害过吗?

频道:日本电影 日期: 来源

前几天北大女生宿舍对话日本女作家上野千鹤子引热议,趁今天休息认真刷了完整的视频。

之前看到一些片段,很多评论在骂北大女生提问毫无水准,傲慢无礼,套着封建的裹脚布,丢了北大的脸。

说实话,一开始当北大女生提问上野女士:“你不结婚是因为被男人伤害过吗?”时,脑子里也出现了“北大就这”的想法,当耐着性子看完全程,感受到的不是尴尬,而是满满的感动。

三个北大女生分别讲述的、面对的、思考的、应付的,不正是我们和我们身边所能触碰到的女性,正在经历和无法逃出的最普通的困境和彷徨吗?

这一刻理解了她们,也理解了网上那些指责声音。

人们眼里北大作为国内超一流学府,从那里走出来的人自然被打上“精英”标签,作为精英女性,理应在婚恋观、两性思考上有别常人,更高一层,理应活得更如鱼得水、呼风唤雨些。

谁知她们却和我们一样,困在这些平常琐碎的想法里,困在柴米油盐婆婆孩子妈的纠缠里。

也会因为承受不住外界的声音而妥协;也会面临婚姻的委屈和男性缺位;也会有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痕和亲子关系的割裂;也会受到传统思想和新兴文化的挤压……

所以会不自觉发出这样的联想:连那些想象中会过着与众不同生活的人也只能在婚恋上做普通人的选择,那普通人在当下和未来是否只能寻着前人的轨迹,否则便无路可走?

那些大谈特谈的女性主义是否成了纸上谈兵的空话?毫无实践价值。

那些理想中的平等自由,是否只是可望不可及的乌托邦?永无止境。

这些被隐藏起来的哭声和无可附加的幻灭感,是既感同身受又恨铁不成钢的,其实是一场集体指责背后的无奈。

北大女生嘻嘻讲述自己的婚姻选择时表示,虽然自己父母婚姻生活不幸福,但是她笃定那只是他们个人的问题,她相信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进入到幸福的婚姻当中去。

有人看到这会觉得嘻嘻是在贬损同样因为父母感情不和所以选择不婚的上野女士是胆小没有能力处理婚姻能力的loser。

但紧接着她讲出了另一个理由——承受不了不结婚的阻力,一想到30岁回老家被别人问结婚了没,自己说不打算结婚,这个压力太大了,她受不了。

如果把这两个原因反过来看,首先“受不了别人说闲话”可能才是她选择结婚最重要的原因,“30”这个数字被刻意提起,现实中也确实成为很多女性的魔咒,似乎到了这个年纪做不成一些事情,往后的人生就会黯然失色。

因为有了必须进入婚姻的预设,才会说出“用自己的能力在婚姻里过的幸福”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如果这样看是不是就会觉得这样的选择本身也很凄凉,因为它下意识地排除了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凭自己的能力一个人也能过的很好,并不一定需要婚姻”的这个选项。

现实中,我们常常面临来自于已婚者对未婚者的优越感。也确实有不少人像嘻嘻一样因为受不了外在的眼光,去择一人终老。

这常常成为很多人做事的出发点,并不仅限于婚恋,往大里说是大多数对少数的优越感和控制力,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逐渐把脱离队伍的人揪回来,达到少数服从多数、少数成为多数的目的。

对于少数人,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二八定律——20%的人口掌握了80%的社会财富。事实上很多领域都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因此不必刻意追捧大多数,成为大多数。

当然,不是说大多数的选择不好、不对,或者标榜少数人的选择是特立独行高屋建瓴。

婚恋的角度上,两个人生活有一起陪伴共同抵御风险的安全感,但也会产生矛盾,有自我的牺牲和让渡;一个人会有孤独寂寞感,但也有自有自在任意安排生活的掌控感。

不要轻易评判哪一种生活更好,不同的生活适合不同的人。

每一种选择里都有酸甜苦辣,都有收获也都有取舍,每个人都有自己心里的一架天平,不必千篇一律。

这种时候,具体到个人需要思考的是哪一种生活是适合自己的,至于别人的生活,如果不能给予实质性的帮助,最好闭口不言。

回到视频开始时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上野女士选择不婚?是因为受过男人的伤吗?

当听到这个问题时,上野女士一开始给出的答案是因为自己父母婚姻不幸福导致自己萌生了不婚的想法。

但我更喜欢她后面的一段话:“我只是对结婚这个东西不感兴趣,男人我还是喜欢的。我只是觉得,不需要专门到国家机构去登记我跟他们的关系罢了。

人的关系,尤其是爱啊性啊这样的东西,是没办法用约定去束缚的。

不知道大家在婚礼上有没有发誓,要跟对方白头到老?我这人太实诚了,实在是不敢发这样的誓。

所谓一般般的普通婚姻,往往是女性在忍气吞声。只要陷入这样的制度,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可能困在这样的立场。我怕自己陷进去,所以决定不进入这个制度。”

这些都是既坦率又很酷的话,这些原因也让自己有某种契合,产生“原来如此”“这就是我想说的”“原来是这样啊”的熟悉感。

当听到她讲越来越多的原因和理由后,猛然间意识到一件事。

这来自思维的惯性,无论做一件事还是喜欢一个人,都要有一个为什么。必须有个为什么,否则就好像对这件事对这个人不负责任,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一样。

事实上,很多事和很多人一开始做的时候、爱的时候只是出于一种本能,或者某种莽撞,喜欢上开始了以后,才会思考和总结原因。

记得呼兰有一次讲脱口秀时说,被采访时问为什么做喜剧,他直言在接受这次采访前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被问起了,才只能临场应变说为了人类的快乐。

正如余光中讲的“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

比如经常说的一见如故、似曾相识,从现世基础上去看是没有任何缘由的。

这件事上男女并没有不同,不是说女生不喜欢男生就一定是因为被男人伤害过,当然男生不喜欢女生也未必是被女生伤害过。

不需要有身为大多数时的「优越感」,也不必有处于少数时的「卑微感」。

不同的场景和情境下,任何人都会在两种身份里切换。

随着对话进程,上野女士最后说道,其实自己十几岁已经对结婚不感兴趣了,并不是受了任何影响。

如此看来,一个又一个理由,不过是事后的梳理重建,当那个选择题真正到来时,本身就只意味着一句话:

我很喜欢整个谈话过程中无论是北大三个女生还是上野女士展现出来的直率、诚实和坦荡,让那些埋在女性心底的难言之隐、彷徨和犹豫、疑惑和矛盾得以暴露在阳光下。

只有说出来,让更多人听到,更多人思考,才有可能一起找到新的方向和新的路。

◆作者:萝茉莉。白天驰骋职场,晚上写字自娱,用心感受,真诚表达,恣意生活,从容变老。想去冰岛找精灵的老女孩儿,陪你看剧看人生看世界。

关键词:你因你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