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有双雄,有黑帮,为什么《风再起时》却成不了《无间道》?

频道:犯罪电影 日期: 来源

电影和它背后的故事

港片拿手的警匪题材,导演是凭《踏雪寻梅》颇受瞩目的翁子光,演员则囊括七大影帝影后,其中,两位主演更是两大影帝梁朝伟、郭富城时隔30多年的再度合作……

看起来,《风再起时》又是一部肩负振兴香港电影的作品,而去年,它也确实代表中国香港竞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然而如今上映,它却引起一片争议,甚至还有观众做出了“依托答辩”这样侮辱性的差评。

事实上,上映前,《风再起时》的命运就有迹可循。从2017年11月开机到电影杀青,这部电影总共耗时5个月。拍摄过程还算顺利,但拍完结束,却经历了从长达5个小时到最终的两个半小时的“腰斩式”初剪,以及历时五年的准映证等待。

后来,它被选为2021年第45届中国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临近开幕,却因“技术问题”取消两场放映会,一时间,猜测纷起。而去年其于香港国际电影节首次亮相时,评价也毁誉参半。

可以肯定的是,《风再起时》绝不是粗制滥造、只为“圈钱”的烂片,即使是评分不高,但看过的人大多都对电影的视听效果表示认可。据说,除去演员的片酬外,翁子光将三分之一的经费都燃烧在了电影的美术上,成片的画面质感,可以称得上一场老香港的视觉盛宴。

可能也正是因为翁子光投入了太多的感情,甚至试图通过四大探长的故事呈现香港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打造“史诗式的警察类型电影”(郭富城语),导致正如一些观众所说,电影最终的表现内容缺乏重点。

从这部电影的“改名风波”也可见一斑。起初,电影叫《全球通缉令》——一个颇具商业色彩的名字,翁子光后来决定将其改为诗意情怀的《风再起时》——和张国荣那首同名歌曲倒是并没有什么关系。

翁子光对此这样解释:“片名寓意着一个时代的随风而逝,亦是一个新风潮的来临。它是强调年代的更替,是自然动态的比拟。”这也预示着,这部电影与我们熟悉的香港警匪黑帮商业类型片完全不同,它要走的本身就是一条曲高和寡、不讨好观众的作者文艺道路。

《风再起时》聚焦的是香港上世纪那个贪腐横行的混乱年代,以香港四大传奇探长(即吕乐、韩森、颜雄、蓝刚)的故事为原型。

关于四大探长的港片,已经有很多了。例如刘德华主演的《五亿探长雷洛传》、甄子丹和刘德华主演的《追龙》,还有《四大探长》《金钱帝国》《追虎擒龙》等等等等。即使是四大探长故事里的“配角”,也有诸如吕良伟主演的《跛豪》这样的佳片。

换句话说,因为“四大华人探长”的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精彩,只关注其中一位,都可以拍出不错的枭雄片。

然而,翁子光却志不在此,港片中常见的霸气侧漏呼风唤雨的大佬也变成了另一种人设。郭富城饰演的主角,被有意削减魅力——大字不识、多勇寡谋、嚣张跋扈,还挺个大肚腩。

梁朝伟饰演的男二则一副情圣模样,却完全和豪情万丈、快意恩仇无关。

更考验观众耐心和专注度的是,除了两位男主外,影片还勾勒了十几个角色,两位男主的红颜知己、手足兄弟、当时的毒贩、黑帮势力也多有着墨。

由于时间跨度长达近五年,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所以剧情急于推进一连串的大事件,而略去了事件发生的背景。香港沦陷、黑帮角力、警廉冲突……单独拎出来都是一部史诗,可在本片当中,都如走马灯般匆匆闪过。

一句话,电影给人最突出的观感便是——太满,这反而使其陷入了过犹不及的境地。

这不禁又让人想起公认的香港电影真正救市之作——刚刚度过20周年的《无间道》。据说,其剧本至少打磨了8稿,主要就是对过于浓墨重彩的戏份进行删减,让剧情发展变得虚实结合,留给观众大量自己解读的空间。

比如如果按照删减前某一版剧本的结局发展,陈永仁绑架了刘建明女友玛丽,这虽解决了玛丽知晓秘密后的去向问题,可这样硬去堆砌出一个戏剧高潮,反而会降低格调与质感。

这也是《风再起时》与《无间道》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无疑,翁子光把影片当作是“给香港的一封情书”,这封情书寄托了他对香港旧梦,所有的印象与情感。然而情话和缠绵如果过于满溢,就会显得腻味。懂得适当留白,才能余味绵长。

关键词:全球通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