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热播剧《心居》弱化了原著中的房产因素,却也丢掉不少楼市哲理3
《心居》里,施源是顾清俞的白月光,也是她之后众多喜怒哀乐的根源。
施源的家族是旧时代的上海上层人士。
他曾外祖是国民政府的要员,祖父经商,做丝绸生意。大户人家的孩子。
这也是施源母亲一直紧咬的一份清高与固执,而正是这份清高与固执极大地伤害着施源与顾清俞的感情。
因为这里又涉及一条上海的鄙视链,就是在剧里提到的上只角。
从小在静安长大,是上只角人开埠之初,估计除了老城厢,城墙以外都是“乡下头”,全是“下只角”;老上海中的“上只角”是租界地区,也就是静安、黄浦和卢湾,而当时的“下只角”就是当年的“滚地龙”“棚户区”密集的闸北、普陀这些地方了。
施母看不起顾清俞的出身,总觉得不门当户对,其实就是源于这种家族身份的作乔,虽然你不能接受,但你也可以理解一些。哪怕是顾清俞现在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早已经高过施家,她仍是坚守着旧时的时光,从未想过人世间早已经时过境迁。
应该说他们是被命运捉弄的两代人,特别是他们的房产。
剧里并没有详细交代,但原著里有施源叔叔一家人命运的描写,而这其中也会影响到施源的一些性格与思想。
他们2009年回的国。一共赚了三百多万。照我叔叔婶婶的想法,这笔钱除了买房,应该还足够他们养老。可回到上海,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普陀区买套两室一厅,就花去两百万。剩下一百来万,吃吃喝喝好像是够了,可说到养老,放在上海,真是不敢想的。何况我堂弟也快到结婚年纪了,有的是用钱的地方。我叔叔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出国,贷款买房,把积蓄统统拿来付头期,别说三百万,就是六百万也有了。
施源叔叔早年去非洲打工,却没想到回来后,错过了上海的房市发展,不得不面对两头不靠岸的地步。
这点也是不少一线城市原住民这几十年前所遇到的情况。
之前网上就有关于北京土著卖掉四合院出国后再回国后悔的段子,虽然是段子,映射出一些真实。
不少人缺乏对自己生活城市的判断,有时容易盲目的听从一些忽悠,并不知道其实坚持才是最好的投资,特别是在人生重要选择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