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锶矿资源,在这里建设一座集开采、研发、加工、循环利用于一体,占地3平方公里的中国优质锶原料供应中心和世界锶盐新材料生产基地,并形成500亿级的产业集群。
然而,在许多大足人的记忆里,锶矿的开采和加工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有人私下称其为“锶毒”。
锶是一种有银白色光泽的碱土金属,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冶金、军工、轻工、医药和光学等领域,主要矿物为天青石和菱锶矿。
因在材料制备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锶或锶化合物可改变材料的自有属性或使其具有特殊性质,锶化合物也被誉为“工业味精”。
大足锶矿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达3807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6.7%、国内储量的46.3%。不仅如此,大足锶矿平均品位在60%左右,为国内碳酸锶生产企业首选矿石。
红蝶锶业可年产各类锶盐产品6.8万吨,是目前世界产能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优的细分行业龙头;元和精细化工可年产各类锶盐产品1.8万吨,是国内最大的锶盐深加工企业,产品出口率达60%以上。
不过,21世纪初,伴随着锶矿的无序开采和加工,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流入河流,造成周边河流受污染后水质发黑发臭,河里鱼虾面临灭绝,周边农作物受损严重。工厂排出的废气和堆积的废渣,更是让人感到呼吸不适,当地群众头痛不已,戏称当地为“锶毒”。
其中,仅2018年,红蝶锶业收到的环保投诉就超过10件。红蝶锶业等锶矿企业,也给当地群众留下了厂区烟囱黑烟滚滚、排水沟恶臭阵阵的印象。
近年来,在减税降费政策的支持下,红蝶锶业等锶矿企业着力向“环保”“清洁”“高效”转型,走上绿色发展的蝶变之路。
“环保问题不解决,周边居民生活不舒心,公司经营就很闹心。”红蝶锶业负责人介绍,公司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对自动控制、环保治理、安全管控等进行升级改造,还引进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推动企业蝶变升级。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在红蝶公司的中控室看到,两名工作人员坐在中控屏幕前,观察并操控着厂内各区域设备的参数值,屏幕所显示的生产设备前却空无一人。
“厂区应用了浙大中控系统,在各个生产车间设置了控制点位。”红蝶锶业负责人介绍,监控设备把监测到的生产设备数据实时传输过来,在中控室就可以对控制点位的生产过程进行远程控制,达到无人值守、精准自控、安全预警、节能运行一体化管理目标,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
成立于2004年的元和精细化工也通过多年的技术改进,拥有了全封闭、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工艺,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顺利通过环保部门组织的专家环评验收和清洁生产审核。